别让“慈善城市”沦为政绩幻影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8月,河南省荥阳市慈善总会发出倡议,希望全民参与慈善活动。倡议很快变成了荥阳市委、市政府的红头文件。8月5日,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在全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并透露说,荥阳将形成1000个左右的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名慈善大使,“荥阳要通过这次活动,打造成‘慈善城市’。”
据8月11日《京华时报》
人人献出一份善心,打造一个慈善城市。应该说,荥阳市开展的全民慈善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奇怪的是,普通民众对此事的质疑和反对声却不少见,这点恐怕是决策者也没想到的事吧?
慈善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需要长期坚持。对于慈善行为,政府可以鼓励,可以引导,但绝对不能强迫或以行政命令来推动。如果一纸红头文件能起点作用的话,作用也很有限,最多是政府的公务员们掏钱捐献。至于企业及社会公众而言,这个红头文件能起什么作用?又能约束谁?因此,人们对荥阳市慈善活动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比如金融危机以来,企业效益下滑,企业是先保证职工的工资和生产,还是先保证完成市里下发的慈善任务?如果企业完不成慈善任务,政府又该怎么办?再比如,荥阳市慈善总会在某酒店设立了“慈善餐桌”,饭店最低要捐出饭钱的10%,如何保证饭店能如数捐钱?难道民政部门会派人每天站在“慈善餐桌”后面监督?对这一点质疑,民政部门也坦言“慈善总会还没有有效监督”,荒诞的是,对饭店的监督竟然靠在“‘慈善餐桌’上吃饭的人去监督”。说到底,还是缺乏监督,既然对慈善举措缺乏有效监督,那么这种靠行政命令推行的慈善活动寿命还能有多长?
一个初衷很好的慈善活动,在操作中却漏洞重重、大大走样,不能不让人叹息。政府只管出慈善活动的红头文件,把监督和实施则推给了社会和公众,这样的活动难道不象一场政府的“秀”?既然这样,这个慈善活动的结果还能好到哪里去?
荥阳市这个慈善活动的计划很宏大,但建这么多的慈善组织干什么、募集的善款计划重点投向哪里,文件里没有明说,谁也不知道。所以说,要打造的“慈善城市”只能算一个城市名片,也可以说是政府的一个形象工程而已,对改善民生则没多大帮助,甚至强迫、摊派的慈善行为甚至会加重民生负担、违背民众自觉捐献的意愿。
当慈善活动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时,当行政命令凌驾于道德之上时,政府推行的慈善活动即便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至少也有地方政绩在作祟的嫌疑。不过,荥阳市的领导也许忘记了一点,根据中央新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GDP的比重在考核中降低了,而民众的满意度在考核中加大了。当这种靠红头文件和行政命令推行的慈善活动有违民意和民愿时,谁还会为这项活动叫好?真如此的话,“慈善城市”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幻影也不过是迟早的事,不知道荥阳市有关部门和领导意识到这点没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