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叫卖公务员:不怕假,只怕真

(2009-06-30 13:55:05)
标签:

杂谈

叫卖公务员:不怕假,只怕真

 

本报评论员  王任辉
    “公务员……大专以上……35岁以下……30万元马到成功……”一则这样的“价格表”张贴在了一家便利店的门前,标价叫卖公务员岗位。“那些妄图寻找考公务员捷径的人一定会相信,这个牌子已经悬挂了三天,为什么就没有人管管?要是有人上当了可咋办,那可是30万元呀!”大连市民王先生说。
                                          据6月29日《半岛晨报》

 

    30万元能买来一个公务员岗位?估计很多人会说这是骗局。是不是骗局,先不去管它,单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客观存在,就不那么简单。

    于此事,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肯定地说“一定是骗子”。与这位负责人的看法相比,网上许多人则认为这是真事,有人甚至言之凿凿地说身边有人花了不止30万才买到“金饭碗”。按照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说法,公务员考试是公开、公正的,并有严格的考核程序。此言不差,骗子理应没有从中牟利的可能,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既然有这种“骗子”,至少说明目前的公务员招录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不管是制度设计上的先天缺陷还是存在人为暗箱操作的行为。从这点看,“骗子”生存的土壤并不是“骗子”自己造就的。
     不妨假设叫卖公务员岗位是个真命题,那么这也算“骗子”设计出的一种起点公平的平台——谁有钱拿出30万,谁就去抱公务员那个“金饭碗”;要是没钱,还是躲远点。难道这不公平?至少比那些找关系、递条子、收银子等一些见不得阳光的做法要光明。但在逻辑上,这个命题的结论竟然是个悖论:所谓严肃、公正的公务员招录制度并没有创造这么一个标准简单的公平平台,而“骗子”们那些“下三滥”的做法却意外地搭建了一个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公平”。难道这个结果不是对公务员招录的一种讽刺吗?
     那些认为买公务员为真的网民的观点也不无道理。比如某个公务员岗位,按计划只招录3人,而进入面试这一关的人有10人,最终要淘汰7人。被淘汰的7人中,估计能力相差不是很大,谁被录取都能胜任,录取谁也无妨大局,这就给招录的这个最关键环节留下了让人想象的空间,当然也给权钱交易、暗箱操作预留了空间。2008年,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人民警察时面试名单的备注栏里,不就明确标注有“打招呼信息”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吗?当然,一般人是没资格打这个招呼的,具备打招呼资格的也只是个别官员。即便这种违法违规的行为还不能肯定说就是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存在的“潜规则”,但谁能敢保证说这种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就此绝迹了?
     其实,叫价30万的人真是骗子并不可怕,至多是个别人被骗走了一些钱财,可怕的是这些叫卖公务员岗位的中介不是骗子,他们手眼通天的神奇后面有真的“大人物”在撑腰,他们真能帮人谋个公务员岗位。因此,对公务员招录,既要防范真正的骗子,更应打击“骗子”身后那些魅影。否则,“骗子”们将会更大胆、更嚣张、更无耻。果真那样,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厦将不推自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