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洋你好!
我完全赞同你说的这三句话:
“我在做婚礼的时候,便通常会不断地观察来宾的反应,及时用语言的变化来调整观众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策划方案的设定上,多设定一些与来宾互动的环节(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环节而不是游戏节目),这样即保证了必要形式的完成,又提高了来宾参与的兴趣,很好地控制了时间和气氛。”
“心中装着新人,心中更要装着来宾,要了解新人,更要观察来宾”。
婚庆界有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叫做“为新人打造一场独具个性的完美婚礼”。听起来不错,但往往有失偏颇。偏颇的症结就在于策划者通常只考虑新人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亲友欣赏不欣赏和耐烦不耐烦。也难怪,亲友的红包不是送给策划者的;新人付不付钱、付多少钱才是硬道理。因此,婚礼策划所遵循的多是商业规则,而非艺术规律。
我曾经做过一场由婚庆策划的婚礼:高档宾馆60桌(主会场、分会场各半,实况转播),新人都是本镇人士,来宾多为本镇乡亲;餐桌上和红地毯两边,堆满了造型巨大的鲜花花艺,将亲友视线基本遮挡;新人用餐形单影只地放在典礼台上(犹如吾皇万岁临朝亲政);证婚人致词和交换戒指都放在入口处的四角花亭里;烛光入场采用新人突然在花亭中亮相等等,走的是唯美浪漫路线;预算应该不低----因为新郎的父亲是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家。
只可惜乡亲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未及开始便已动筷,视线被挡埋头闷吃;加上新娘换装实在拖沓,婚礼开始一个小时后,便有亲友陆续告辞。这把新娘父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连指责婚庆怎能这样办婚礼;因为当地习俗是敬酒时才送红包。眼看亲友纷纷抽签,好比国有资产白白流失,做爹娘的焉能不急!
8楼的唯一所说的“我的很多朋友也常和我说,他们遇到的司仪管自己在台上说,来宾们根本不理会他”,也是这个问题;即这些司仪没有将亲友当成婚礼的参与者,不考虑亲友的感受;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亲友们的存在。
怎样让亲友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婚礼中,怎样让亲友与新人同喜同乐同感同步,既是婚礼策划不应忽视的问题,更是司仪必须完成的课题。当然,首先还是婚礼观念的问题。
11楼的华哥惊呼“不怕风大扇了舌头?”我以为风大点好。“杀鸡用牛刀”,用上海话讲,这叫“生活清爽”。
写于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