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swb.lnd.com.cn/lswb/news/200612/728020061206.htm
| 戒除“文凭崇拜”的政府责任 |
| 2006-12-6 9:34:35 |
|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提出了“社会用人制度亟待改革”的观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改变过于偏重学历文凭的观念,注重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周部长提出的“改变过于偏重学历文凭”的观点,大约属于“老调重弹”;但是,有些旧观念的革除和新观念的确立的确是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天天讲的,因为,类似“文凭崇拜”,早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并未解决,甚至越发严重。 谁都知道“文凭崇拜”不好,都知道文凭只是某个人在某一阶段知识水平的一个标志,并不能和实际能力划等号;但是,该由谁先打破“文凭崇拜”?于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便是:“全社会”。那么,“社会”在哪里?“社会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按照常态,大凡“全社会”要办的事情,结果常常是“谁都不办”。 任何一个公众政策的实施,政府的态度和所为,是社会的“风向标”。所以,与其说破除“文凭崇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如说,“首先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责任之一,是“素质教育”相关制度的确立。很长一个时期,因为要争相建设“一流大学”,所以大学的心思都用在如何向教育的“最高峰”进军上--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最高峰”,而是说不能每一所大学都要争取“最高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些大学盲目升级,普通的本科生学院大建研究生院,中专大专院校争先恐后地改成大学,竞相请明星教授,建博士点,等等,可是,一方面研究生多了,一方面就业却日益困难,为什么?实践能力太差,与社会需求脱节。 破除“文凭崇拜”,先要改革现行的高教制度,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建设一流的职业教育学院。有资料说,美国的大学生,有45%在社区学院就读。 这种社区学院,基本上是两年制,最多授予副学士,和中国的技校、大专非常接近,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当大学把目光转向社会需求,大量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出现且受到社会欢迎的时候,“文凭崇拜”自然而降温。 政府责任之二,表现在政府录用人才的制度设计上,不要把文凭高低作为量才指标,人为抬高选才门槛。在很多的公务员录取标准中,把大学以上学历作为报考资格必备条件之一,还把“博士、硕士优先”堂而皇之地写进录用简章里,更有甚者,几十个博士毕业生直接转为某市的处级干部,还成为了“重视人才”的典型--这不是在为“文凭崇拜”推波助澜吗?所以,周部长说“社会用人制度亟待改革”可谓说到了点子上,不过,这里的“社会”还是先从“政府”做起更好。 其实,在我看来,企业似乎对文凭的含金量有着更理性的认识,从利益考量,他们会更看重能力而非文凭;政府则不然,因为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文凭常常成为“入门”的硬道理,并成为堵塞别人非议的有效武器,所以,破除“文凭崇拜”,在企业则简单,对政府则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强调政府责任,是应该的。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