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笑得我至今肚疼。
班级年底要搞一个晚会,儿子被老师任命为主持人。
儿子乐滋滋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一副“有备而来”的派头。他说:我如果不好好做,大约老师要批评我了。
起初主持人是两个人,他和另一个女生。据他说,串词都想好了。
昨天突然说,主持人换成了4个同学,两男两女。
“为什么?”
“同学们说怕我们出绯闻。 ”
我立刻大笑不止。小小孩子,绯闻?
“你知道什么是绯闻?”
儿子立刻红了脸。
我想,他,包括他们同学,心里应该是模模糊糊地知道的。
熊培云针对儿童的“另类童谣”(如“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等)写了一篇文章(见明日《新京报》),其中有这样的话:
人类从来没有制造出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世界,或者说这个“乐园”原本子虚乌有。童年不过是成人想象出来供自己休息的所在,一段唯有回首往事方可见到的似水流年。古往今来,成人几乎垄断了人类关于生活的所有解释,所以,“少儿不宜”不仅关涉肉体上的“情色”,同样囊括了精神上的“公共表达”。
我们总想着把自己和孩子隔离开,给孩子创造一个我们认为的儿童乐园,但是实际上从来就没有成功。儿童的成人化已经是一个现实,只是我们从来看不见,或装作看不见。
后来,当我在一个有众多成人的场合试图说出这个故事时,他立即制止了我。我知道,以后,他大约再也不会给我讲这样的故事了。他的心里已经开始有了秘密。
孩子有了秘密,标志着,他要长大了。
是喜,是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