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The making of a Stockpicker
(2018-05-11 08:30:11)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杂坛 |
这是全书的第一章。
书的一开头,林奇先生就说:选股,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祖传秘诀(hereditary
knack)的。太多人,把投资亏损归咎于,自己的天生缺陷,天生就不是那块料。而其它人的成功,则是天生就适合投资的。林奇说,他的投资经历,就否认了这种说法。
然后,作者就开始回忆,他从生下来,到他家祖上,除他的外公外,基本没什么人与股票投资有缘。相反,当时美国民众对股市的认识大致是:Never
get involved in the market.因为:It is too risky.You'll lose all your
money.
然后,作者回忆了早年的美国股市,以及他的童年:十岁时死了爹,十一岁去当球童。球童工作建立并强化了他的理念:做事得有钱可赚。
通过回忆早年的美国股市,林奇在书中写道:普通投资者总是在不该悲观的时候非常悲观,不该乐观的时候非常乐观。然后,在牛市中追涨杀跌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然后,作者总结道: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
然后,作者说,华尔街的思维方式是很不合逻辑的,投资人成天闲得没事,就坐在一起争论股价是否会涨。这让我想到眼下,此时的A股,大师门莫名其妙想当然地说:红五月行情可期一样,是何等的荒谬可笑。
作者还特别回忆了他在沃顿商学院的学习,认为教科书理论只会导致投资的失败,并特别说明:大学的教授专家们,他们在投资实践上远远不如作者的同事做得好。
作者还特别说明了:证券投资需要马前炮,需要务实,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比如,一个人,事先就说明了,肯得鸡快餐的股票会上涨的理由,并赚了20倍。
当然,作者也回顾了他是如何成为一名基金经理的。以及他只要看到bargain的股票就忍不住的想买入。中译本上对这个单词的翻译,感到有失准确。
其实,我读完这一章,最大体会有二:
一是经典的商学院理论,会导致投资的失败。二是无论美股也好,A股也好,你看成天多少人闲得蛋疼地坐而论道:我们猜一下红五月可期可好?红六月可期可好?先假定一个结论,然后挖空心思为结论找理由。
其实想想也是,军事学校的教授,书写得好,课讲得好,沙盘上总是能打胜仗……
可我们要的不是这样的胜利。
所以,医学院的教授,博导,治不好病,有什么好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