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探索
践行
2016年的这个春节,对乌镇旅业来说,这“乌村”开村试运行,无疑是一出重头戏。因为这不仅仅是乌镇旅游业的事,也是本地区、乃至全国古村落和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的“探索之旅”。
2014年初,乌镇旅业如日中天,而也在此时,经过新农村改造后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村落——乌村,依旧静静的地屹立在京杭大运河之畔,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进行毁灭性“退村还田”?或者是“将其活化利用”?这对正处在:古北水镇即将开放、濮院工程已经铺开、广东项目已经上案、遵义县扶贫援建项目正在洽谈的乌镇旅业及总裁陈向宏先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自我施压和自挑重担。然而,陈向宏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评估后,觉得对乌村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不是简单的开发一个新景区,而是一件关系到如何“开垦”中国古村落和传统村落这块“处女地”的新考量;是如何将具有历史渊源和保护、开发价值的村落进行有效保护和焕发生机的具体实践;是对简陋的、已延续了10多年、而且是不温不火的农村“农家乐”何处去的一次“定向突围”;更是一次为全国数以千万计现存古村落和传统村落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探营之旅”。当年4月,经过深思熟虑的陈向宏先生代表乌镇旅业,接下了这个“盘子”和“摊子”。
面对这个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有着数百年历史村貌和河流,但建筑和绿植均在六、七十年左右、面积为450亩的历史古村落,究竟应该怎么搞?当然是第一个切入口、也是最值得思考和头疼的难题。从陈向宏担纲整个乌村设计、规划、定位和布局中观察到,整个乌村的主基调为: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总体格局和原来风貌;恢复农耕文化在乌村的基点和演绎;活化和延续乌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维系和保持江南农村的种植结构和风格;优化和提升农村休闲度假的品质和设施;倡导和维持运河文化的覆盖和特质……以:既有活灵活现的“三农文化”体现,又有高端大气的“世外桃源”享受,更有大旅游概念覆盖下的“文化度假”赋予。
如今,投资2•5亿元的乌村,已慢慢地进入状态,这个以江南原有的农村风情为主题元素、以老底子农耕和经营特色设置的渔家、米仓、酒巷、竹屋、桃园、磨坊、知青年代7大组团,已经开始面客。这个以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等构成四大板块,内设酒店、民宿、餐饮、娱乐、景观等一系列适应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和服务设施,将与乌镇东、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成为古镇古街古村落的新型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
从去年在乌镇举行的“中国古村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的古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和活化,将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这些村落不仅仅是历史遗存和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代代相传的“薪火”,是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展示点”,是中华儿女子子孙孙传下去的“教科书”,而乌村,就是这活化古村的典范,是传统村落艺术化的点睛之笔,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加油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