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宾接触二、三事
(2009-07-24 08:28:24)
标签:
外宾远福感悟戏说杂谈 |
与外宾接触二、三事
田埂说事(524)——这其中有没有启迪?
自在乌镇远福公司供职以来,接触了不少外国客人,其中有许多事情确实让我感到新奇、实在和有趣,今天就远福餐馆所发生的一些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从中能否有点什么启迪和教训?
1、“哑语”当“英语”:我公司的3名保安是20岁左右的民工青年,他们初中没毕业,当然不懂英语。但是他们常常能够把外宾请到二楼餐厅用餐。我问他们怎么交流,他们告诉我很简单:首先是用一句几乎人人都很说的“哈罗”,然后就是用双手做一个“扒饭”的动作,再伸出两根手指头,向楼上指,嘴里再发出一点声音就行了,外国人能够理解。我笑着告诉他们,可千万别发出“哑巴哑巴”的声音,否则真是把“哑语”当成了“英语”。
我的感悟:随着国门的打开,特别像乌镇这样常常有外国人进入的地方,一个部门或者单位,引进一些懂英语的人才确实需要。这样用“哑语”当“英语”终究不是个办法。
2、《英文菜单》是道难题。在用餐中,有不少外宾需要《英文菜单》,我们餐馆当然没有,于是,我们的服务员只能在“烧类、烧类……”的抱歉声中,让他们看“实样菜谱”。我后来问了几位本单位的大学生,他们告诉我,要做《英文菜谱》很难。有许多菜名中文与英语不相通。真巧,看到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就说到这个事情,譬如“童子鸡”这道菜,翻译成英语是“没有性生活的青年鸡”;又譬如“夫妻肺片”,翻译成英语是“夫妻俩共同切的肺”等。
我的感悟;看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始终存在,有的可能永远没有相通的机会了。
3、节约的“离谱”。有一名外国人单人用餐,只点一个菜——“鱼香肉丝”;有5位搞摄影的外国朋友吃饭,只点4个菜:黄瓜冷盘、酱鸭冷盘、炒三丁和雪菜肉丝,大热天就连一个汤也没点,结果我送了他们一个“三鲜汤”,看着他们把盆底的酱渍都用饭伴着吃完。
我的感悟;不要以为外国人都是大款,出手大方,其实他们十分节约,国内有多少人其实比他们更大方。
4、微笑常常挂在脸上。说真的,与外宾打交道,只要你朝着他们看,他们基本上都会很有礼貌地朝你微笑并点一下头。就连进厕所,只要通道里还有人在进出,他们就会站在外面等,微笑着等人走完了,再进去。
我的感悟:外宾的礼貌确实是到位了,因为他们的礼貌没有做作、没有虚伪。
5、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一名服务员告诉我,一对外国夫妻带了一对大概3岁的双胞胎孩子,在吃饭时,竟然会不掉一粒米饭,餐桌上的餐巾口布,自始至终保持着整洁。
我的感悟;我们现在有的孩子吃饭说,用民间的话来说“是天一半、地一半”,像是天女散花。尤其是学校的食堂里,更是不得了。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并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把所见之事进行一次“戏说”而已,大家看了以后不知道有什么想法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