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340)“啃老现象”和“啃老族”——一个
(2008-10-22 17:28:46)
标签:
啃老族老人杂谈 |
田埂说事(340)“啃老现象”和“啃老族”——新兴的社会话题
我是本地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菊乡茶馆》的栏目观察员,今天又应邀前去做一档关于“啃老族”的节目。
这网络上的语言就是那么丰富和精辟,一个“啃”字,惟妙惟悄地揭示了年轻人“啃”父母、“啃”老人的这样一幅情景图。
其实,“啃老”应该分为“啃老现象”和“啃老族”两个方面来阐述,“啃老现象”属于偶而为之,但是涉及面比较广、较少有主观上“啃老”意念的那种。而“啃老族”则是为数不多,但是主观意念上存在着“啃老意识”,而且存在着老人的无奈、本人的恶意和社会谴责的因素,下面就“啃老现象”和“啃老族”与大家共同商榷。
先看6种啃老现象,这些是比较普遍,但是偶然而为之的,当然,也无可厚非的:
1、延续型啃老:跨出学校大门,一直在父母供养生活的孩子,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或者认为找不到适合再机的工作,于是一年,二年地猫在家里,依旧过着父母包养的生活。
2、习惯型啃老:有了工作、成了家、或者有了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于是,就习惯性地把家当成了食堂,每天吃用在家里,把妻儿也一股脑儿往老人家里带。
3、突击型啃老:要结婚、买房和买车等,显然自己收入和积蓄是远远不购的,于是就向老人开口伸手。
4、应付型啃老:休息天,节假日,为了满足和应付老人合家团聚或者享受天伦之乐的要求和夙愿,一家大小,倾巢而出,到老人家里大撮一顿,甚至吃了还要拿。
5、困难型啃老:做生意需要本钱、孩子病了、经营亏本了等,首先想到的是向老人开口要钱。
6、无奈型啃老:失去劳动力,长期生病,残疾孩子等,实在是没有办法工作,只能长期吃用在家,像这样的啃老现象也是无可奈何的。
以下的4种可就是标准的“啃老族“了。或者说常常被人们所谈论、谴责或者唾弃的:
7、懒惰型啃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饭来张口,茶来伸手,整天无所事事,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只知道不愿意干活或者工作。
8、竞争型啃老:譬如老人有3房儿女,而且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独立生活,大家把小家庭所有人员的一日三餐,全部压在老人身上。私底下还在嘟罗:他们可以吃老人,我们为什么不去吃。甚至有“不吃白不吃”的想法,于是,大家一起啃老。
9、恶意型啃老:知道老人有退休工资,或者知道老人有点积蓄,譬如农村里土地征用款,房屋拆迁款等,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打这些钱的主意,逼老人拿出来。
10、流氓型啃老:这种啃老族真可以称得是流氓,整天赌博、酗酒、甚至吸毒,把老人的所有积蓄和养老金、活命钱糟蹋得精光,稍有不满,在家里摔凳子砸碗,逼着老人替他去借钱,如果老人不愿意,还动手打老人,常常把老人逼个半死。
以上10种就是“啃老现象”和“啃老族”的具体表现,当然,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有其社会原因,譬如确实找不到工作;其次也有老人溺爱子女的因素,譬如老人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就是喜欢子女常常回家“啃”一下;但是,有许多现象确实还是主观上的不重视,或者说是主观上有“故意而为之”的意念。
我认为:作为子女,当自己的经济条件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适当的“啃老”也在情理之中,作为老人也不会予以计较。因为毕竟之间是有着血缘关系的那种亲情。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考虑以下3个问题:
第一:就是闷心自问,我是否还需要老人帮助?我可以吃80元的肯德基,为什么老人却舍不得坐3元钱的三轮车?自己长期这样下去,何以成家?怎样立业?老人确实老了,没什么可啃了怎么办?
第二:就是换位思考:中国的老人素有自己留足“养老钱”的习惯,这样老人们仿佛就有安全感,因此,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老人怎么办?再想想我们的老人们,是否已经安排和留足了“羊老钱”?
第三:就是转换角色:那就是如何变“啃老”为“养老”和“爱老”,哪怕老人积蓄再多,你对老人的态度,其实就能够起到安慰老人,让老人延年益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