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2008-09-25 17:51:25)
标签:

潮烟、民间说法

杂谈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前不久,看到博友南雁、史风、光影记事等几幅关于农村老人“抽老烟“的照片,不竟想到追朔一下这老烟的来历。

   刚巧,近日在农村采访,看到一老农正在休息抽烟,为了聊天更近乎,我给了他一支中华牌香烟,他竟然把烟用塑料袋包了起来,说是要把此烟带回家给儿子抽,而自己宁愿抽“老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潮烟”。他还说这老烟有味道、上力,特别是劳累以后,抽上几口更解乏、更过瘾。

    我在旁边仔细地观看他抽烟的全过程,仿佛在欣赏一副历史画卷。

             装管烟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点燃烟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头口烟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吸残烟

田埂说事(313)敲潮烟?——还是烤潮烟?拷潮烟?

   这位老汉是来自石门镇农村,只见他从兜里掏出一个“烟荷包”,里面是一袋“老烟”,为了怕汗水浸湿,外面再套了一个塑料袋子。

     烟荷包里面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烟丝”,他又从腰带里抽出一根一尺来长的旱烟管,是一跟普通的竹烟管。但是这烟管不是一般的竹子,需要用本地所种的“小丛竹”,而且需要是几年长不大的“老头竹”根部所制成。

    这根烟管很有讲究,烟管装烟处刚巧是该竹子的跟部,所以呈“喇叭口”,这样才能掏空装上烟丝,而整个烟管的中心有多个主节,所以必须用铁丝在火上烧红,再往竹子里面捅,要把竹子里面的所有节打通,才能通气当烟管。

     我看到,该烟管已呈暗褐色,看来有些年份,老人告诉我:“这烟管大概有20多年了,我还有一个一端装着一个玉器咬口、烟管中间挂着一件玉佩、而且有2尺多长的烟管(烟斗),但是带起来不太方便“。

     他旁若无人地把烟丝装进烟斗,点燃后一口一口地抽着,隐隐约约的火星在烟斗里燃烧,一股袅袅的轻烟从烟斗上升腾,老人微闭双眼,仿佛沉醉在美好的想象和憧憬中。我体会到了,这才是真正的休息和恢复体力。

   老人用土话告诉我:这烟丝本地人叫“老烟”,也叫“潮烟”,民间称这样的抽烟方式为“敲潮烟”。然而,这“敲”和“潮烟”究竟是什么意思,据我查阅有关资料,也得不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只是民间有谚语“紧要关头敲潮烟”的说法,意思就是“你急我不急,哪怕在最紧张的时刻,我还是笃悠悠、慢腾腾地抽着烟”。      

                       据我的了解,这烟大概有这样几个版本的解释:

  1制作这烟丝的烟叶,必须是完全长足了的“老烟叶”像比较嫩尖的烟叶烤出来的烟丝,香味不足,因此,民间就把它称为“老烟”。

  2、由于这烟丝是把著名的桐乡晒红烟干燥,并进行紧压后,再在烟床上进行刨制而成,再拌上油料,或者放点儿香精,就成了能够让人抽的烟丝,这样的烟丝才不容易变味和走油,由于烟丝的手感有点湿漉漉,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谓“潮烟”。

   3、然而据我的了解,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唐宋时期,朝廷已经有了“熏烟”,后来这民间的烟丝慢慢地引进宫中,成为进贡的“朝品”,于是,有人把它称为“朝烟”。

   然而这“敲潮烟”或者“烤潮烟”、“拷潮烟”,在民间还有这样3个意思,

   其一,当一斗烟抽完以后,人们习惯性地把烟斗往自己的鞋底或者桌子、凳子脚上进行拍打,民间称为“敲”或者“拷”,把烟斗里的烟灰敲打抖落,茅盾小说中老通宝就是这样的形态。

   其二是把潮烟放在烟斗里烧的时候,轻烟上冒,有“烤”的意思。

   其三是在纪晓岚在伴乾隆皇帝出游江南时,与根班的随行人员说定,当远远看到他在桌子或者凳子上“敲着朝烟管”,意思就是皇上有危险,需要马上上前救驾,仿佛也是发布“信号”的意思。

   当然,这些版本究竟有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我也真的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老人道出了一个事实:“我爷爷就吸潮烟。如今有许多人喜欢抽香烟,但是抽多了会口干舌燥,而这‘潮烟’抽多了就不会如此,我从17岁开始,已抽了55年,就是喜欢这烟。”

    望着这根有着年龄的烟管,我想:在老通宝的家乡,这样一位老通宝的人物,恐怕也是一种非物资文化的传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