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61)乾隆皇帝——你究竟有没有到过乌镇啊?
近日与“老街斜影”和“乌镇针尖”一起闲聊时,曾经从事过多年清史研究的“乌镇针尖”说出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第四次在桐乡的石门逗留了3天,但是翻遍整个史料,乾隆皇帝在这3天竟然没有任何记载,说白了,乾隆皇帝突然失踪了。因此,有传说这3天乾隆皇帝就在仅10里之遥、文人辈出的商贸重镇——乌镇。尽管史料推测,乾隆每到一处总是留下墨宝,既然到过乌镇,为什么在乌镇就没有留下一个字?其实啊,正是因为乾隆处处留字,唯独本次没有留字,是这“迷团”的真正关键。试想,乾隆既然要私访,或者去风流,还到处留字自我抵毁不成?
我就想到乌镇曾经有过许多传说,说是乾隆到过乌镇,而且有鼻子有眼,但就是没有记录而已,我不由得查找了一些资料并加于大胆联想,把这些传说与乾隆到过乌镇进行了结合,故妄言之,有这样10条传说,留于清史学者研究。
1、乾隆皇帝自1751年(41岁)到1784年(74岁),一共六次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每次都经过了运河之畔的桐乡市石门镇(当时称石门县)。其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写《过市门诗》,有“策马石门县,观民度市城。”诗句为证。
2、由于当时的石门县是运河三江合汇的地方,一头过东去往嘉兴、上海,另外一头则北上乌镇和江苏,故乾隆常常在石门下榻。如今石门镇流传下老的”营盘头”旧址,就是当年乾隆行宫的地方。
3、据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去过嘉兴和海宁盐官陈阁老宅,其余几次均是经过乌镇而北上到苏州、木渎、扬州等地。
4、特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的第4次下江南,传说石门“营盘头”数百名清兵御林军守护的只是一座空城,乾隆皇帝一夜之间不知去向,而且是连续失踪了3天。这个迷团一直留在世间,至今没有解开,我想,虽然当时有这样的诗:“阁中帝王今何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是说乾隆三月离宫下江南的事,其实是否存在与“营盘头”是一座“空城”有关呢?尤其是第一句:“阁中帝王今何在?”说的是那些清宫官员、和绅、纪晓览等和众兵丁寻找皇帝的心理焦急写照呢?而第二句显然是昭告天下、稳定大局的“搪塞”之说呢?
5、虽然在历史记载上没有说乾隆皇帝到过乌镇,但是在乌镇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到建于北宋年间的乌镇修真观,并请修真观道人算一卦,修真道人打量乾隆,说了句:九五之尊,帝王之相。乾隆惊服得跪了下来,请修真道人继续指教,修真道人又说了一句:国泰民安风雨顺,难越龙座一甲子。乾隆皇帝心领神会,知道自己只有60年的皇位,于是做了六十年皇帝后就自觉退位了。
6、据史料记载,乌镇历史上有青墩、青溪、青镇之称,本地人吃辣十分盛行,故又有“辣乌镇”之称,。据说当时乾隆一叶小舟,一路行至在青镇西栅,乾隆闻知这个“青”字十分高兴,以为本地人十分钟爱“大清朝”,于是下得船来,向当地农家求得一餐。当地农妇一见乾隆满脸倦容,就烧了一碗菠菜炖豆腐,上面再加上了自做的辣酱,谁知乾隆出了胃口大开。回来回宫后就把这甜中带辣的酱,定为进贡朝廷的贡品。所以,如今的桐乡辣酱是朝廷贡品一直流传至今。
7、有个传说不能不说,就是乾隆第每次下江南期间,都带着皇后,而且由于乾隆生性风流,喜欢寻花问柳,皇后总是与他吵吵闹闹,特别是第四次南巡期间,皇后得知乾隆失踪3天,回来后又看到乾隆脸上有被抓破的痕迹,更是不罢不休。也就是这一次,乾隆龙颜大怒,命令手下将皇后先行送回杭州。由此便人人想到:一个便衣私访的皇帝,身无分文,又喜欢寻花问柳,在乌镇西栅农村上得岸后,说不定在哪里花里胡哨,被哪位村姑抓破了脸,也在情里之中。
8、在乌镇西栅农村,也就是在京杭大运河的旁边,有一块当地人称之谓“龙型田”的地方,说是与一位皇帝有关。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更多的版本是从乾隆扬州返朝,不愿意到接官码头上岸,偏偏把浩浩荡荡的官船停在此岸边,说是想吃“红嘴绿鹦鹉”,(其实就是菠菜炖豆腐),于是,就有了当地官员、群众跪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龙型田”,一直传到如今。
9、据传,在乌镇农村还流传过这样一个传说,说某农家家藏两样宝贝,都是乾隆皇帝赠于当时农村的一户农家,不知是送给款待他用膳的农家,也不知是送给曾经与乾隆有“一夜情”的村姑。那就是一块“九龙匾”,一对“龙凤双柱”。因为当时“龙”是九五之尊,平常人家是绝对不能拥有的,而这“龙风双柱”是树立在皇帝的“皇舫”上的象征,而且这“龙凤双柱”上面没有“天盖”,寓示着“通天之尊”,而如今这“九龙匾”在一家古玩店收藏,而“龙凤双柱”则陈列在乌镇“木雕馆”。当然,我也看过,这肯定不是原来的真品,只不过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后人重新仿真而雕罢了。
10、据说乌镇有一种糕点叫做“定胜糕”,其实最早的时候,由于其形状像是用于木结构房屋建筑,特别多的是用于“棺材”上封闭棺材盖的“锭榫”,(因为棺材上是不允许用钉子的),所以民间叫称它为”锭榫糕”。乾隆在乌镇西栅一桥边(现在叫定胜桥),正在吃这略红并呈“锭榫”形状的小糕时,恰巧有一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他要店主用一个“鎏空”的竹编小竹篮,装上满满的一竹篮带去京城。乾隆便问他,为何要鎏空的竹篮装,那秀才答到:“空则显无弊,空可纳诗文”。意思就是说:我用空篮装糕,显示考试期间不会作弊,同样,我通过这样的考试,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乾隆闻后大喜,逐对其称“此番赴考,定胜而归”。果然该秀才高中状员,等皇帝御见之时,秀才才发现途中所遇竟然是皇帝。从此,该糕就称为“定胜糕”,此桥就称之谓“定胜桥”。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根据一些民间传说和查阅部分资料而作,只能供清史学者作一参考。希望能够解开乾隆失踪3天之迷,更希望关于乾隆到过乌镇成为真实史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