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57)溺水事件频发——寻找其10个关键词
昨天,继前天两名孩子溺水后,又有一名21岁的本地青年溺水身亡……至次,据我的了解,今年的溺水事件,已经开创了本地区夏季“纳凉游泳”溺水事件的“新高”,而且,在国内其他地方,譬如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均有这方面的报道,这不由得不让人感到痛惜。
那么,为何溺水事件如此频发,人们在除了责怪教育不严格,防范措施不力以外,有没有经过深层次地分析和思考过,这其中还有什么自然和必然的因果关系呢?老田埂不妨在此作以下10点的剖析:
1、高温难挨:如此的高温季节,导致实在是高温难挨,那些穷人和普通劳动人民,只能向河水要清凉,游泳自然增多。
2、经济制约:就因为没有经济条件购买空调,孩子也没有钱去参加游泳培训班,只能是向“不收钱”的河道里去纳凉。
3、民工增多:新居民的涌入,他们显然不是游泳池里的常客,因此,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只能到天然游泳场的河道里去。
4、不会游泳:据调查,近15年来,由于河道水质恶化,市民和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不到河里游泳,不像过去下午3点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到家门口的河道里游泳戏水,所以,不会游泳的人越来越多。
5、水质改善:应该说这是件好事,经过近几年的环境保护和河道治理,水质有所改善,就像北港河等河道,也已经不是昔人的臭水沟,因此,导致部分群众开始了下河游泳。
6、难抗风浪:经过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的游泳培训,只能说是掌握了一些游泳的基本常识,试想,拿着救生圈在池里“扑腾”几下,究竟有多少抗风浪能力,一旦到了河里,就完全是两码事。
7、河道清理:过去的河道是因为农民人工“捻河泥”,所以具有缓慢进入深水区的自然滩涂,然而现在动辄就是机械开挖,而且是一步到位,所以已经没有了自然滩涂,稍有不慎,便是3米多深的深水区,一脚踩空,便犹如跌人深渊。
8、工程建设: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多,以及一些地下基础工程的施工,形成了许多人为的低洼区,一旦雨水过多,就形成了一条条天然的湖泊,戏水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就有许多孩子下去戏水玩耍。
9、放任自流:暑假到了,老百姓、农民和民工兄弟们的孩子,那像那些看管比较严密家的孩子,家长在外工作、老人在家务农和做家务,根本没有时间看管孩子,造成了孩子的放任自流,擅自下河游泳,自然就成了孩子们的首选。
10、缺乏监管:虽然民间有句话:如果想寻死,河里没有盖。说的是河道纵横交错,根本不可能安装什么防护,因此发生溺水事故也是防不胜防的事。但是对那些景观河道、小区人工湖、工程建设遗留下来的低洼区,我认为还是缺少必要的警示或者防护措施,因为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在管理上多下点功夫总不错,能把溺水事件降低到最低程度总是应该的。
总之,关于溺水事件是年年关注、年年呼吁,但是事件还是年年发生。所以我在遐想,如果有朝一日政府能够开辟一个不用花钱、每天定时开放、水质相对较好、自然滩涂较缓、再以公益活动的形式招募一些游泳志愿者,在现场实施应急和应救、可以让老百姓、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都能够进去游泳的地方,那该多好啊?我想每年的溺水事故可能会下降一点。
当然,怕卫生不达标、怕出安全事故、怕麻烦或者怕花钱的话,那么,只能继续这样的悲剧发生和延续,让它永远无可奈何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