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43)高温报道——媒体不能遗忘了这些角落
近期,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经历高温的炙烤,而媒体围绕高温的报道也常见报端,我浏览了许多媒体上关于高温方面的报道,总体上报道了这样一些内容:领导慰问高温一线人员;企业为员工送清凉;医生告诫如何防止中暑;何地何时出现中暑事件的社会新闻、以及一些持续高温的报告等。当然,这些报道也是新闻,确实应该报道,但是,我总感觉到似乎还缺少了一些内容,或者说缺少真正来自一线的、最基层的、最普通老百姓、最艰苦工作环境方面的报道。
因此,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高温季节,作为媒体虽然采访也挺辛苦,但是不应该遗忘了这些角落的群体。我特意设计或者说策划了这样一些题材,既反映了基层老百姓的高温生活,同时也折射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方面的、亟待考虑解决的一些问题,写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喜闻乐见的消息、通讯题材的文章和报道,为政府和部门提供一些参考素材和依据:
1、《汗洒国家重点工程》。围绕国家、各省市的重点工程,譬如:抗震救灾、高速公路、奥运会前期的环境整治、排海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等,工人们如何顶高温、战酷暑的报道。
2、《这里离太阳最近》——记奋战在高空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在这耸立在天空中的脚手架上,没有树木、没有阴凉,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记者要亲自走上高层脚手架上去采访。
3、《为了城市的脸面》。记清扫员、洒水员、垃圾清运员清晨3点就起身,顶着烤得大地也发烫的日头,面对夏季垃圾骤增,臭气熏人的生活垃圾,从鸟叫干到万家灯火的现状。
4、目击新闻:《这个夜,我们这样度过》。记录新居民如何在没有空调、空气不畅的民工房、出租屋内度夜,包括许多只能夜宿公园,桥上纳凉、露天投宿等。
5、目击新闻:《留守老人的度暑日记》如今的农村,年轻人都外出了,农村老人白天干农活,除草、耘田、割草等,中午只能在堂屋里打个盹,晚上在稻场上纳凉,怎样熬过这没有空调的夏日之夜。
6、《酷热的盛夏他们有没有遭“罪”》。记录农村敬老院、社区的孤寡老人,贫困老人,身体本来就不好,家庭经济又困难,只能手执扇子、喘着粗气度酷暑。
7、《关乎民生的调度令》。采访供水、供电、客运等方面的调度室,围绕一些紧急、临时、突击的调度令,以及一些抢救、抢险的工人、医护人员,看关心人民生活的应急方案的实施。
8、《汗水中的奥运情结》。记我国奥运健儿,怎样挥汗备战高温。
9、《烈日下的“踏儿哥”》。记录就靠两只脚蹬的三轮车工人,怎样在烈日下艰难地蹬着三轮车,特别是抹着汗在高达40多度的路面上等候生意。
10、《机声隆隆战高温》,可以走进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私小企业等,看工人们如何为了外贸、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为了经济建设,抢时间、抓进度,做好本职工作。有许多车间根本不能安装空调,甚至不能扇电扇。
当然,要采访到以上这些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是想象不出来的,即使凭经验可以杜撰一些,但是没有到现场,就不会写出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结果只能是读来无味,生硬老套。如果怕累怕苦,那么也只能是说说空话、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和避重就轻地唱唱赞歌罢了。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看法,供新闻界人员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