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236)差距——新居民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的10大差距
昨天中午12时15分,先后来到市区街头和一些建筑工地,在室外40多度的高温“烘烤”下,所见一些外来民工兄弟们在烈日下与高温抗争着。在先来看一组照片和他们怎么说:
中午12时15分,女清扫员:我们下午的上班时间是12点,因此,哪怕天再热,也得上街清扫。

中午12时25分,男清扫员:请你们帮助呼吁一下,居住在楼上的居民,再不要从楼上把垃圾直接倒下来,求求你们了!。

中午12时45分,电焊工:老板承包工程,我们是多劳多得,反正这些活总是我们干的。

中午1时,洗澡孩子:大人上班去了,天太热,在水里凉快一点。

就这几个我们司空见惯的镜头,我突然想到,外来打工者进入某个城市,成为该城市建设大军中的新成员,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事实。因此,国家和许多城市也都在制订关于接纳新居民、管理新居民和融合新居民的办法和政策,许多场合和公众媒体上,也在全方位地宣传关于善待新居民的呼吁。但是,这个“融合”和“同化”的过程究竟有多远?这条路还要走多时?其实谁也不知道,就像现在,新居民与本地居民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差距,我粗略地估计一下,就存在以下这10个方面:(当然不是绝对的)
1、政治差距:有多少单位、部门和个私企业主,专门为新居民举行过诸如:学习十七大精神、什么叫科学发展观、如何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学习。
点评:说到国家大事和政治纲领,他们一知半解或者是一片茫然。
2、知识差距:有多少企业或者相关部门,(若非生产性需要)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民工兄弟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班和民工科技课堂。
点评:因此,民工兄弟发生公伤事故的比例是居高不下。
3、文化差距:有多少图书馆、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场所,有多少书画、美术、文学等创作活动,是为民工兄弟开办或者开门,有谁去挖掘和发现他们。
点评:其实民工中有许多喜欢文学、写作的民工,但是他们往往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进入的艺术殿堂。
4、住房差距:低矮、狭小、潮湿、偏僻的地方,就是民工出租房、民工居住地、集聚地。别墅、高层住宅、电梯公寓、排屋、住宅小区等,与他们根本无缘。
点评:因此这些民工聚集地,文化层次低下、情绪低落、容易引发冲动性事情。
5、饮食差距: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就餐的食堂,民工们常常是以简单、低价、粗劣的食品来填饱肚子,有许多人的三餐就是蹲在地上吃的。什么麦当劳、肯德基、或者是宾馆酒楼等,统统与他们无缘。
点评:担负着打工和挣钱责任的民工,哪敢随便花费他们认为“不该花”的一分钱。
6、收入差距:一般情况下,一个民工的年收入不会超过2万元,然而他们的劳动力支出,要比当地人多的多。
点评:许多民工月收入也有超过2000元的,但是一打听,他们往往要干上10多个小时,或者干脆没有上下班的时间规定。
7、保障差距:不管是医疗、失业或者是受伤,还是讨薪和要求增加工资,这些事情几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除了自己关心或者交涉以外,从来就没有人主动予以介入和关注。
点评:因此,许多公伤、讨薪等,都要等出了问题和矛盾才大动干戈,求助有关部门,甚至出现老板逃掉,企业主人间蒸发等事情,最终苦了民工。
8:工作差距:这几天,天气如此地热,有多少民工的工作环境中有空调、茶水和必要的避高温措施。说实在的,凡是累活、脏活、重活,都是民工兄弟在担任。有多少企业能够为民工发放工作服和一定的劳动保障品。
点评:因此,许多民工兄弟个个穿得像乞丐。以至有的内心产生不平衡,甚至产生对社会不满情绪。
9、生活差距:夜,像是个大蒸笼,有多少民工兄弟的出租房内是装有空调,徐徐送凉,在凉爽中他们能够一眠到天亮。有多少民工有私驾车、摩托车、电动车上班,说白了,拥有一辆自行车都是破旧不堪,或者干脆是数十人挤上一辆电瓶三轮车凑合着上班。
点评:因此,这几天常常看到许多民工在草坪、公园、桥上等地方,席地而眠,用他们的话来说,今天睡不好,明天怎能上班工作。没有车辆上班,个别民工就想办法去偷。
10:尊重差距:民工往往得不到大多数市民在尊重,人格受到伤害。譬如到大商场、酒楼宾馆里有警惕的眼睛盯住,进小区受到保安的盘问,当地市民有远而避之的感觉,就连平时交友,本地人都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
点评:因此,民工们常常是自成一派,独立为群,少有与本地人接触和来往,只能成群结队地到处乱串,有时就会发生群欧、破坏公共财务等现象。
当然,应该看到,通过这几年国家和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融合新居民的办法和措施,包括对新居民各项关心和关注措施的落实和建立,民工们在本地的心态也有了较大的调整。但是,要真正让这些新居民融入本地,确实需要时间,因为这里有政策因素、环境因素、观念因素和文化因素。
我想,如果要真正做好新居民融入本地的这篇文章,不妨从以上10条差距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或者说,可以从以上10条开始做起,或许这项工作能够更快一点,社会矛盾更加平和一点,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迅速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