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埂说事(229)韩寒、丹青——何必自找麻烦?

(2008-06-30 18:58:54)
标签:

文学

韩寒、丹青

杂谈

   田埂说事(229)韩寒、丹青——何必自找麻烦呢?

    日前,湖南卫视文化访谈节目《零点锋云》请来了韩寒和艺术家陈丹青,就中国两个最有魅力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展开对话。

     然而,对中国国情应该有所了解的两个人,就阅读与小说进行讨论时语出惊人,竟然“炮

轰”众多文学大师,称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作品完全没法看”。于是,在国内,尤其是文学界引起一片哗然,有支持的,更多的则是反对。

     我不想像评论家浩歌撰文所回应的那样: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是我们这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大师,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颠覆贬低大师是可笑而且徒劳等发表“大论”。也不愿意像有的人那样用“庸俗且令人呕吐”、“近乎无耻”等字眼来漫骂和嘲讽,只是想客观分析一下他们何出此言。下面就是我对他们的10点分析:

    1、思维模式简单:一般与文学、艺术结缘的人,都有在一个“固定思维模式”中考虑问题的习惯,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单纯和简单。不像立足政坛人物那样,每说一句话,每干一件事,都要前后左右、考虑再三,觉得四平八稳才说出口。

    2、轻松惹来的祸:作为电视访谈类节目,在常规下是比较轻松和随意的谈话环境。不料就是因为在这轻松和随意的环境,他们才随意地侃出了这样的话题。

    3、主观意识太强:作为邀请嘉宾,参加这样的城市魅力访谈,其实,主办方的用意是全面分析、透析、展示和漫谈两个城市间的共同点、不同点、感染力和魅力所在,而韩寒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和主观意识,再加上丹青的附和,就产生了今天的结果。

    4、对文化的渴求:有可能近年来,文学界的作品、或者说优秀作品确实不多,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也跌入一个低谷,因此,作为文学艺术爱好人士,有点“干着急”,就来了个“逼宫”,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以激起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创作热潮。

    5、选错评判对像:本次评论的对像,如果是选择几名当代的文学作家,或者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文学作品,代表个人进行适当的评说,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浪潮”,但是,唯独选择了几位在全国人们心中已经树立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丰碑式”人物,从而使自己陷入尴尬。

    6、低估前辈价位:翻开近代的文学史,这几位文学前辈的作品,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和“价位”已经确立,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比较贫乏的解放前后时期,这些大师的作品已经进入学生教材、进入千百万寻常百姓的心中。所以,他们想不到此话一出,就受到了如此大的反响。

   7、缺少换位思维:当然,今天再来看这些大师的作品,可能是有平稳、传统、甚至有点“声响不大”,但是,他们没有想到那二三十年代,写那些作品只能靠“影射”、“含蓄”、“迂回”等手段和笔法进行,许多观点只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渗透。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如果你们出身在那个年代,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能够写出这样所谓的“读不下去”的文章,就已经不错了,或者是带有一定的冒险性。看来,两位就是缺少历史的眼光和换位思维的方式,来看当时的作品和今天的差距。

    8、忽略历史观念:文学艺术跟社会一样,也需要时间的推动和历史的更迭,今天看这些大师的文章,有可能出现用词不严、罗嗦、平乏、题材单一等现象,也有可能出现观念性问题、甚至是错词错句。但是,就忘了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产品,就像不能用今天的“电子印刷”来讥笑“活字排版”、用今天的“航天飞船”与当时的“张良放铁鹞”对比一样,即使是文章“看不下去”,也要用发展和历史的观念来对待,来宽容。

    9、无意以偏盖全:如果在本次访谈中。聊到某部作品或者小说,感到某些不足的话,事情也许不会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在整个座谈中,他们没有分别对某部作品或者单篇文章进行点评,而是应用了“一杆子”打死的方法,什么:“文笔很差”,“作品完全没法看”等词,造成了“全盘否定”的效果,因此,这反响的造成也当然在情理之中了。

   10、自我感觉良好:作为这两人,在国内应该有所影响,特别是丹青,是有着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之称孙木心先生的弟子。正是由于他们是从事艺术的名人,因此,就在这些有影响、是名人、特别是事业上有建树、有名望的光环下,自我感觉良好,少有对社会的“恐惧感”,甚至有点“情绪放任”的味道,于是,就来了个“直言不讳”,孰不知……

    

   综上分析,当然是我的一人之见,我不想与一些网民那样、要么来一个坚决支持,要么来一个强烈反对,或者再来一个漫骂。只是想认真探析和思考一下这两位朋友当时的想法和心理动态,可能只是我的“个人小见”来度他们之“君子大腹”。但关键是我有点担心,担心这件事远没有结束;担心在文学界留下后遗症;担心影响两位今后的创作和发展;担心他们在文学艺术界的立足和生存(我是指艺术生存空间和文学的生命力)。

      最大的希望本次谈话不是两位自找的所谓“炒作”,因为我认为你们完全不需要靠舆论炒作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