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133)——与君商榷——带有歧视偏向的一篇新闻
3月7日南湖晚报第3版上一篇《桐乡一农民冒充硕士婚外恋》,虽然在标题上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在导语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然后在第一个小节的导语中,又说他是:桐乡市高桥镇地地道道的农民。连续两次用“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贯穿整篇文章,仿佛想向广大读者说明,农民怎么可能成为硕士呢?或者说,农民冒充硕士,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可能我有点吹毛求疵,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一名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冒充硕士与在校大学生婚外恋。记者的用意在于让读者感到稀奇,怎么一名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能够冒充大学生,而且又没有被对方所识破。然而他所树立的“对比对像”和“对比性”发生了偏差,也就是说把农民与硕士之间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换句话说,就好象农民就不可能成为硕士。其实,我认为这条新闻的“新闻眼”是在于小学生冒充硕士,而不是农民冒充硕士。因为文化程度的差异是该条新闻的“关键”,而不是因为他是农民与硕士之间的差别,因为农民成为硕士实在多的很。
因此,如果把此条新闻的标题改成:“小学文化的他冒充硕士婚外恋”,更具有卖点。而且在文章中也应该突出文化程度这道槛。难怪有位农民出身的机关干部看了说:“农民怎么啦,农民就不可以成为硕士吗?”
我认为,有时记者为了突出某个新闻亮点,而忽视了带有歧视性的表演手法,往往主观上的疏忽,带来了客观上的偏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