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说事(108):何为实事?(之一)——以旧修旧,修出一个旅游古镇
从明天下午开始,又值本市两代会了,对这样的会议,老百姓无心关注内中的许多豪言壮语和一些口号性的宣言,而最关心的就是工作报告中的“实事工程”,特别是去年做了点啥?今年又有哪些新实事要办。
今天,趁着上午休息去了一趟乌镇,说到“实事工程”,嗳!老百姓对乌镇的保护和开发倒是有口皆碑。于是我就立即整理出来,今天就说说这个“实事工程”的事。
记得在1998年和1999年,乌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成为两代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最终作为一项为当地老百姓造福的实事工程而获得通过,并付诸实施。
其实,大家都知道,乌镇虽然确实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但是到上个世纪末,乌镇其实是一个一片破房子、烂房子和旧房子,是一个一塌糊涂的破落镇,经济也相当萧条和落后,许多当地老百姓纷纷寻求方法到外面去谋生,甚至有许多人说到是乌镇人就摇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全国、全省、全市并没有什么两样的破镇,在市政府的果断决策下,在陈向宏同志及同仁的几年奋力拼搏下,竟然奇迹般地迅速崛起为一个旅游景区。
当然,最值得称颂的是当时这个“以旧修旧”的理念,是今天成功的最大秘诀。记得当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经说过,江南因为多雨,木结构房子的霉变和破损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怎么修,修成什么样子又是一个有着学问的大事,很有可能稍有不慎,破坏了古镇的原来风貌,如果这样的话,非但保不住古镇,更是谈不上旅游开发和获得旅游门票收入来进行滚动修缮。
然而,当时这个“以旧修旧”在乌镇实施以后,非但获得了成功,而且惊动了联合国,因为国外,特别是西欧建筑,很少有我们江南这样的雨季和霉季。于是,当时就把这个做法叫做“乌镇模式”予以推广。尤其是1999年以前,虽然乌镇有个茅盾故居,勉强支撑着名人文化或者旅游业这块牌子,但是一年大概只有3万游客,门票也是5元钱一张。而到了今天,保守一点称,每年有250万游客,而门票也上升到了150元(东西栅联票)一张,年收入将近一个亿,这里的比较已经不用我多说了。
如今,有近5000人在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范畴中,特别是许多乌镇人、下岗工人、当地农民都捆在旅游业上吃饭。
所以,我凭心而论,乌镇的保护、开发,确实是一件真正的实事。
江南的雨让木结构房子受损不轻。

许多门槛、立柱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烂。
对这样的旧房子,没有拆除,而是用旧木料来修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旧修旧”
看,修的得体,就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游客自然就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