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走乌镇
细细品西栅(7)——通安古桥
各位博友,现在我们第一站就到了西栅的真正老街上。

登上这座位于西栅老街东段的通安桥,就可以初步领略到水乡的秀美。你们看,在我们的脚下,就是与整个老街平行的西栅市河,也是整个西栅居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由于它的水源来自于最西端的京杭大运河,因此,这里的水可以称的上水源充沛,水质上乘。

现在我们先朝东看,就可以看到刚才我曾经介绍过的西栅水城门,它就屹立在西市河的最前端,像是一名卫士守卫着这个古镇,试想有这样结实坚固的水上防御体系,所谓的太湖强盗船也只能望镇兴叹了。
我们再来看这横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南面与酱坊相连,北面与通安客栈相接的单孔石拱桥——通安桥,虽然始建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但是据当地方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桥南建有“都酒务酒正”的治所,桥北堍曾有南宋尚书顾岩的宅院,该桥于清朝道光年间重修,桥全长16.4米,净跨8.8米,桥面宽3.2米,是江南水网地带典型的“水上建筑”。该桥原名通安桥,因与桥南的叙昌酱坊相连,民国时期旁边又曾经驻扎过水警,因此乡民常常称其为“坊桥”、“枫桥”和“水营桥”。

值得一提的是这桥面石上的石刻图案,是一幅自中心分六道弧形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的“生死轮回”图,大家知道佛教宣扬的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倡导普渡众生,劝人为善,因此,古代在桥上刻上“轮回”图案,是佛教文化的具体体现,让人们在过桥时,能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然而奇怪的是在这座桥东侧的靠背式栏石上,刻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当地冶坊捐助募建该桥的情况,这非寺院庙庵捐建的桥梁,何以刻有佛教的图案,据当地人反映,是与桥南侧两座分别建于梁代和宋代、规模宏大的“慈云寺”和“石佛寺”分不开的,由此也显示了1500多年前,乌镇民间佛教文化的繁荣。

说完了桥,现在我们再看这西栅市河的两侧的房屋,由于一条水脉贯穿整个镇区,所以几乎是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枕水而眠,真所谓是“日听木橹埃乃催炊烟,夜枕细流叮咚渐入眠”。等会我们还可以看到临水而居的水上吊脚楼——水阁。
好,朋友门,下面我们去看看西市河南侧的第一个大型区域——民间手工传统作坊区的叙昌酱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