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时事评论 |
浅谈电视新闻中出现的14类现象(下)
半途而废类
有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很有看头,有的新闻追踪下去还有“大鱼”,然而有的记者没有“将战斗进行到底”,而是半途而废,丧失了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和影响力,关键是做完新闻或者播出后,就认为认为完成,没有跟踪和深挖意识。如:会议报道后所产生的后续;社会新闻后的处理结果;逮到了犯罪嫌疑人其犯罪的根源等。
滥竽充数类
有的记者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等待部门领导“派采任务”,没有认为就坐等在“家”,到月底任务完不成,就来个随便“扫大街”,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其目的是滥竽充数、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新闻非但价值不高,而且老百姓也十分厌烦。如:看到乱张贴就来条“牛皮癣又来了”,而且有模有样地采访市民,让老百姓说上几句:“这样贴牛皮癣是不好,应该管”等同期声;又像这里一个坑,那里一条沟,不疼不痒地呼吁有关部门管一管;其实这样的新闻确实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
顾此失彼类
我们通常说,任务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何考虑到和把好这个度,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有的新闻在介绍、披露和展示一个新闻事实的同时,特别是在剪辑图像和后期配音时,应该考虑到它的侧面、后面,有没有给观众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有许多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在留意新闻以外的图像和画外音。如:在反映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的画面中,却把一些执法人员拔“钉子户”、甚至有了“过头”动作的画面剪进去,反而给了观众另一种印象;又如今年夏天有一条反映农民响应政府号召拆迁,但是为了新房摸号,他们通宵达旦地排队等候,这样的新闻本意是反映农民支持国家建设意识强,但是给了观众另一个印象,政府工作太拖沓了,太不为老百姓考虑了。因此,顾此失彼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一篇好新闻中的败笔。
意犹未尽类
电视新闻不是电视连续剧,更不是章回小说,但是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不周全,往往带给观众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观众想知道此事后来怎样?怎样处理?该人哪里去了?都不得而知,于是,就带来了观众凭空猜测,甚至以讹传讹,因此,许多新闻领导部门制订了有关突发事件报道制度,要求正确面对新闻事实,目的就是防止社会上的“想当然”。如:某处发生塌楼事件;某处发生食物中度事件等,既然新闻上进行了播发,就尽可能地说明白,让老百姓有借鉴,但是往往有的新闻套用“调查之中”、“处理之中”的字眼,而过后就没有下文了。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贪图省力和方便,随意性强,一到现场开机就拍,特别是一些现场新闻,不作深入调查,信手“拿来就是”,以致出现了把不是目击者(其实也是道听途说者)当成目击者采访,镜头不够用“空镜头”凑数。特别是同期声采访时,应用十分幼稚的提问式采访手法如:这样好吗?这样对吗?等,要么参与诱导式的提问,如:既然这种行为不好,你认为应该的吗?下次准备怎样等。给观众的印象是,这样的新闻太没有水平了。因此,这种马虎潦草的采访风格和习惯,真的是十分有害的,也根本采不到好新闻,对新记者的锻炼和成长更是缓慢。
(待续)
严谨
浅谈电视新闻中出现的14类现象(上)
新闻有新闻的专业用词,而各个行业也都有各个行业的专用术语,而有的记者确实因为对行业术语了解不够,知识缺乏,而且缺少询问和沟通,有时打一个电话随便问一下,因此,无论是配音中,还是打出的字幕中,常常会出现匪夷所思、音同字不同的笑话,当然,今天不一定举出什么例子,但是,出现在工业、农业和商业中的“不当词”确实很多。这就说明记者平时应该多学习、多关心、多与基层联系和接触。
游离主题类
在日常中,我们还会时不时地发现有些新闻,打出的标题与实际播出的内容有“游离”现象,其实这就像写文章取标题一样,想要告诉观众的新闻事实是什么,而不是凭个人的想法随意取一个便可,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标题更要切题,因为在短短的分把钟时间里,要想把事情说清楚,首先要把标题给取醒目和一箭中的,千万不能取怪题、偏题来所谓的吸引眼球。如:“谁来帮帮这孩子”题目,但而其内容是大家慷慨解囊。又如:某处发现一块奇石,然而内容却是介绍石头的形态、重量,根本无“奇”可言,因此,贴题是电视新闻的要素。
有的新闻本身不是像记者所说的那样,然而由于记者的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或者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到了后期成了另外一个版本,用民间说的一句话,就是“硬装斧头柄”。如:拖欠民工工资,说成了老板因为三角债拖欠而导致不发工资;又如:下岗工人的经营摊位,用上了影响城市市容、应该依法取缔的字眼,而没有从关心他们,怎样为他们寻求出路等方面进行呼吁。因此,这样的报道在次日,往往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反响,甚至有反感。
动辄曝光类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协调、沟通和帮助,应该说也是一项任务,并不是说一有投诉就曝光,应该看到许多事情的本身是需要去解决的,而解决的方式大多数在于向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和协助解决,而动辄曝光、披露,有许多事情往往要“弄僵”其效果也适得其反。然而有的记者一有投诉,不问青红皂白,立即进行采访予以披露,而过后又无遐再顾及下阶段的发展,而对涉及的双方造成了隔阂更深,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等,曾经有过“被新闻曝光后弄僵了”的说法。因此,通过记者的走访、调查、协商和从中进行调定,许多事情反而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这也是记者“无冕之王”的功效,当然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导演新闻类
在新闻采访中,加强事前策划和后期跟踪,是打造好新闻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记者竟想出了导演新闻的做法,目的是为了抢人眼球、制造“好新闻”和为自己“耙分”。有把已经过去好久,但是自己又刚刚知道的新闻进行重演;要求涉及单位将已经处理了的事,重新演绎一遍;将明明是微小的事情,进行夸大和炒作,甚至应用假镜头、空镜头进行新闻重播。如:重新打碎某些物价,伪造事发现场;搬出某新亲属、朋友充当第一现场人等。其实这是亵渎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更是愚弄了广大观众。
以上是我对电视新闻的一些看法,当然有其事并不等于大家都在如法炮制,有一些仅仅是个别现象,我写出来的目的在于与大家共免,请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因为我的本意是为了我们新闻从事人员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更严谨、缜密、客观、公正、深入、细致和真实,让我们的新闻事业更加繁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