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时事评论 |
浅谈电视新闻中出现的14类现象(中)
半途而废类
有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很有看头,有的新闻追踪下去还有“大鱼”,然而有的记者没有“将战斗进行到底”,而是半途而废,丧失了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和影响力,关键是做完新闻或者播出后,就认为任务完成,没有跟踪和深挖意识。如:会议报道后所产生的后续;社会新闻后的处理结果;逮到了犯罪嫌疑人其犯罪的根源等。
滥竽充数类
有的记者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等待部门领导“派采任务”,没有认为就坐等在“家”,到月底任务完不成,就来个随便“扫大街”,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其目的是滥竽充数、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新闻非但价值不高,而且老百姓也十分厌烦。如:看到乱张贴就来条“牛皮癣又来了”,而且有模有样地采访市民,让老百姓说上几句:“这样贴牛皮癣是不好,应该管”等同期声;又像这里一个坑,那里一条沟,不疼不痒地呼吁有关部门管一管;其实这样的新闻确实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
顾此失彼类
我们通常说,任务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何考虑到和把好这个度,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有的新闻在介绍、披露和展示一个新闻事实的同时,特别是在剪辑图像和后期配音时,应该考虑到它的侧面、后面,有没有给观众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有许多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在留意新闻以外的图像和画外音。如:在反映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的画面中,却把一些执法人员拔“钉子户”、甚至有了“过头”动作的画面剪进去,反而给了观众另一种印象;又如今年夏天有一条反映农民响应政府号召拆迁,但是为了新房摸号,他们通宵达旦地排队等候,这样的新闻本意是反映农民支持国家建设意识强,但是给了观众另一个印象,政府工作太拖沓了,太不为老百姓考虑了。因此,顾此失彼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一篇好新闻中的败笔。
意犹未尽类
电视新闻不是电视连续剧,更不是章回小说,但是由于记者采访不到位、不周全,往往带给观众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观众想知道此事后来怎样?怎样处理?该人哪里去了?都不得而知,于是,就带来了观众凭空猜测,甚至以讹传讹,因此,许多新闻领导部门制订了有关突发事件报道制度,要求正确面对新闻事实,目的就是防止社会上的“想当然”。如:某处发生塌楼事件;某处发生食物中度事件等,既然新闻上进行了播发,就尽可能地说明白,让老百姓有借鉴,但是往往有的新闻套用“调查之中”、“处理之中”的字眼,而过后就没有下文了。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贪图省力和方便,随意性强,一到现场开机就拍,特别是一些现场新闻,不作深入调查,信手“拿来就是”,以致出现了把不是目击者(其实也是道听途说者)当成目击者采访,镜头不够用“空镜头”凑数。特别是同期声采访时,应用十分幼稚的提问式采访手法如:这样好吗?这样对吗?等,要么参与诱导式的提问,如:既然这种行为不好,你认为应该的吗?下次准备怎样等。给观众的印象是,这样的新闻太没有水平了。因此,这种马虎潦草的采访风格和习惯,真的是十分有害的,也根本采不到好新闻,对新记者的锻炼和成长更是缓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