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桐乡“三跳”看来还是后继乏人
昨天星期六,到乌镇去看望长我10岁、出身桐乡市同福乡的张宦夫先生,他说到退休后到乌镇定居,常常想再听听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桐乡"三跳",怎奈原来在乌镇景区说唱的王祖良老先生年事已高,归隐乡里了。由此便让我想到,虽然现在桐乡农村还有一、二名“三跳”艺人在活动,而且石门又搞个“三跳”培训班,但是究竟能有几名能够成为“三跳”艺术的传人,根本是个未知数。
说起桐乡"三跳",尽管没有翔实的史料记载,但有着多种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隋炀帝沿着京杭大运河下江南时,因为纤夫不堪劳累而四处逃生,他们将一些所见所闻编成说唱段子以乞讨为生,并将随身带的毛竹纤板锯成三段,作为伴奏的乐器。由于"三跳"在开篇中的第一句,往往是"哎……毛竹板书么人劝人……"的唱法,所以本地民间对桐乡"三跳"仍旧称之谓"劝书"、“纤书”或者“毛竹板书"。
[后继乏人]
从桐乡县志了解到,1951年,崇德县文化馆曾经帮助10余名"三跳"艺人组成宣传队,把"毛竹板书"更名为桐乡"三跳"。到了1990年,仍在农村演唱的艺人已不到10人,如今更是后继乏人。今年44岁的陈兴丽是桐乡"三跳"最年轻的女传人,但是也已经离开了“三跳“艺术。对此,她不无感慨地说,想当年,只要一进入用跳板和砖块搭成听众席的书场内,看到许多老人微闭双目,细细"品书"的那般神情,禁不住浑身都来了劲。可能是为了大家共同的情绪吧,她拿出一个用红色丝绒缝制的袋子,取出呈紫红色而又光滑如镜的"三跳板",即兴表演了一段开篇《玉连环》,有着一丝吴音越语的道白,略带悲怅的唱腔拖调,一股浓浓的地方乡音袅袅升腾。
曾几何时,洲泉镇石山头小学的张铁萍老师,有意传承"三跳"这门濒临失传的桐乡地方民间艺术。她也多次晚上骑车赶往洲泉镇北浜里,正式拜师学习"三跳"。像学生般地仔细地揣摸着师傅的说噱逗唱以及3块毛竹板敲打的方法,还不时拿过这光滑如镜的竹板敲打起来。 但是,最近听说她也已经停止了学习,而那些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更是没有定数。看来,要想集沪剧、越剧和苏州评弹为一体唱腔韵味的桐乡“三跳”要后继有人,单靠民间的自我喜好已经是不可能了,该是政府出面进行培训和组建班子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