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漫画戏”真的很好看
昨天晚上在整理抽屉时哦,发现一张放置时间很长的自己刻录的碟片,上面没有名字,我以为是什么宣传碟,于是在电脑里看了一下,谁知一看才知道,这其实是桐乡的一绝,不信,让我说点让大家听听。
碟片是一台由桐乡市文体局编导和本地群众献演的"丰子恺漫画小品"剧,看着这碟中的内容,不觉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是尝到了一道可口的家乡菜。
揭开这台充满乡情乡音的"漫画小品"集大幕,一幅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张家长,李家短》漫画挂在后幕上,在舞台上可见:街头巷尾,老百姓家里常见的长条凳放在弄堂口,两名老年妇女在论短长:"三娘娘,长远勿见了,好勿啦?""蛮好,啥事体?来,吃罐烟……"随后,"张家姆妈小女儿的对象来了,样子还好勿啦?还勿是为两只铜钿……"等,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咬耳朵"的人间百态;一间木楼一扇木窗,姐弟俩吊下一只竹篮,等待着越来越近的"百热百热的大肉粽、骨头粽、细沙粽"的沿街叫卖声,随之,"素鸡素爆鱼,素肠素火腿"的叫卖声也此起彼伏,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卖粽子》漫画,把20世纪初的市井风情,在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老街上,一只剃头凳和一只脸盆架子,在《挖耳朵》的漫画小品中,弯背躬腰的剃头师傅带了"二铜钿(眼镜)"正在为跷起二郎腿的顾客挖耳朵,而顾客把掏耳朵所感受到的舒服,通过浓浓的地方口音"和顺来!和顺来……"进行释放,那些已经远离我们60多年的"露天剃头摊",也重新展现在了现代人的眼前。
童年的事最难忘,童年的真最珍贵。在挖掘、弘扬和传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今天,面对地方文化创作的贫乏和枯竭,桐乡人已经想到了这些名人文化,像丰子恺先生反映桐乡独特风俗的每一幅漫画作品,像茅盾小说中的《沙滩上的脚印》、《林家铺子》、《雷雨前》、《童年》、《香市》、《春蚕》等,都是一本本能够通过"老通宝"、"吴荪甫"、"三娘娘"、"财喜"等人物,进行改编而搬上舞台的地方方言剧本,都是具有浓浓桐乡特色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