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身疾病的缘由和对策

(2008-07-16 15:11:28)
标签:

养生

健康

心身疾病

调心

●武汉·马肇禹

心身疾病,是以身体症状为主,在其诊断与治疗上,心理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指的是由于精神、情绪负担过重而引起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病、高血压、胃肠溃疡、哮喘、肠道痉挛、皮肤病等等。

当前,随着城乡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张,而紧张的工作会使人们的精神、情绪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处理不当,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提高。面对这种境况,广大群众了解心身疾病,特别是了解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大有裨益的。

精神上有压力是正常的

 

人体的生理机能有惊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它使人能应付各种复杂、紧张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短期的高度紧张工作、遇到严重挫折,以及亲人突然死亡等重大事件以后,除少数个别情况外,情绪与生理上的过重负担会逐渐消除,机体也就恢复了正常机能。

人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抵抗力呢?生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任何一个机能系统中,使失常的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的影响力的总和,始终大于导致失常的影响力的总和。例如:当人因为体力或情绪负担过重而血压升高之后,由于机体具有趋向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作用力,各个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生理心理过重的负担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患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机能失调造成的疾病。我们说精神上有压力是正常的,其道理也正是如此。

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应激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高度紧张状态,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非特定性回答。我们的机体对很多种外部要求都有特定的反应:吃咸味重了,就想喝水,以稀释过多的盐;寒冷时,会通过发抖和血管收缩来减少热量的散失;高温下又会出汗,汗的蒸发即可散热。但是,当遇到危险,体力或脑力负担过重,或者必须迅速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人就会作出非特定性的保护性反应。这时,机体将动员自身全部潜力对付强烈的外部状态,增强人的力量,提高活动积极性,使人的思维明晰准确。

一切来自体内、体外和社会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时产生机体内部突发的紧张状态,并由此而扰乱自然平衡,称为心理应激。梅森认为:“应激状态是在整个生活情境中,对有威胁性的或不愉快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

《医学大百科全书》载有“应激状态是指扰乱人体自然平衡的任何影响,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性侵害或伤及情绪上的干扰等”。故此,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可能成为心理应激的来源。例如:升学或就业,考试或接受检查,结婚或离婚,儿女离家,退休,经济状况的变化,工作职责或生产方式上的变动,以及家族成员的出生或死亡等。一般认为,即使是积极的生活变动也可以是充满紧张的,从而引起心理紧张和心理反应,但它们对人的影响要小于消极的生活变故。研究表明,越是消极的、不可预料的、不可控制的生活变动,其导致的心理应激作用越强烈。有关研究确认,心理、社会的应激源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用中医的办法消除应激

 

中医学对心身健康十分重视,有丰富的成果,浩瀚的史料。应激即由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消除应激,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中医的对策可谓是方方面面的。笔者常强调患者自我心理调节的必要,鼓励患者采用调心、静神、畅情三法,以消除应激。

调心:古代医家称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它是生命之根,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是担负支配事物功能的总中枢。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在“心”的统摄下,使个体呈现“形神合一”(即生理、心理和谐)的健壮体魄。在生病的时候,均易致五志过极,气机紊乱,又因五脏化生的火总统于心,故七情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继而波及其他脏腑。所以治疗中,只要自己首先考虑到调心,安定被扰之心神,使不良的情感波动及时平静下来,就能改善或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在无病时,也该着意于陶冶性情,恬淡虚无,使心神稳定。“节思虑以养心”,则能防病于未然,也可达到消除应激的目的。

静神:静神就是要保持恬淡虚无,防止七情六欲的纷扰,使精神免受刺激。恬淡以养心,虚无可全神。古代医家认为“神在于养……神清则骨老”;“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安”。这说明静神可使人舒心静志,稳定下来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僻、忧心忡忡的不良性情,使精神内守,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从各种情志疾病的治疗中不难发现,只有静神有方,养心得法,才可以稳定情绪,调和气血,使脏腑神气安和,意志调畅,身轻气适,精力充沛,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所以对消除心理障碍,避免心身疾病可起到积极作用。“静神”是摄生的最高境界,《上古天真论》以之区别摄生的层次,《四气调神大论》以之显示时空的效应,《生气通天论》以之阐述天人的通达。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从而有《八正神明论》中关于“形乎形”与“神乎神”的精彩描述。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宝命全形论》谓“一曰治神”,“必先治神”;《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玉版论要》则开门见山:“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潜心内视,自在如一,见微知著,出神入化,四通活法,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而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只是守门户之法。

畅情:情志异常既是作为直接导致心身疾病的病因,又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代医学家认为:“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即除祛心理刺激,稳定情感波动,调畅气机,令其舒达,以至和平。气机和达,指喜悦的情绪,能使人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气、血、津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

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进行调节,使人体处在通风、舒适、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畅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

调心、静神、畅情属中医自我“意念疗法”的一部分。除心理医生用语言、表情、姿态、行为等手段,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或行为外,自我调节优于任何药品,正确认识,适当选择运用乃是自身保健成败的关键。

(编辑 李国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