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为什么重视元气?

(2008-07-16 15:03:57)
标签:

养生

保健

元气

肾气

元阴

元阳

分类: 中医原生态&中医小常识

●甘肃·易 亨 小 宁

中医认为,人体的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地补充培育,发挥其蒸腾气化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机体营养物质的生成和代谢。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内至脏腑组织,外达肌肤腠理,从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如果将人体比做火车,那么就可以把元气形象地称为人体生理活动的蒸汽机;如果把人体比做一幢楼房,那么元气就是这幢楼房里的供暖系统。而三焦正犹如人体的高速公路或机场,经络则好比人体的供应管道等。

若是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成劳,使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就会导致人体能量供给不足而出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成人过早衰老等情况,也可能因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而产生多种慢性病变。

在中医学中,元气又被称作原气、真气。

考证中医历代文献,《黄帝内经》无元气之说,而有真气之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和《灵枢·刺节真邪》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此外,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又说:“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张志聪等医家则将真气等同于元气。如其在《灵枢经集注》中认为“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谷气者,后天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身者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也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现在一般均以元气统一其说。

原气一词,首见于《难经》。《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实为肾间动气,又称“生气”,沿三焦自下而上分布全身,为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根本。《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三十六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原气的有无关系到人的生命之存亡,是维系人体生命的根本。《难经·十四难》云:“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考“元”与“原”二字,古代本相通。《春秋繁露·重政》中就有“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的解释。自汉代王充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和“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论衡·无形》)之说以来,元气之名在中医学中就被广泛应用。至晋唐以后,尤多论及。现在中医学教材和中医学辞书中均认为原气即元气。

肾气是肾精所化之气,是肾行使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肾气一词,在《黄帝内经》中也多次出现。《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了肾气由“盛”、“实”到“平均”、“衰”的自然变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引起的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因此肾气可被视作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肾气也为元气。有一种观点认为,“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即元阴,肾阳即元阳。元阴是一身阴气之源,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不能生;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五脏六腑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元阴与元阳的协调共济,不仅维系了肾脏本身阴阳的平衡,而且对整个机体阴阳的协调也有重要的作用。元阴与元阳合化为一,则为元气,亦即肾气,观金匮肾气丸的组方可知此理”。

元气由禀受于父母而藏于肾的精所化,又称真气、原气或先天之气。根据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元气分元阴、元阳,又称真阴、真阳。由于肾所藏的精主要是指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由此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故肾气与元气的内涵类同。

由此可见,中医中的元气又被称为原气(最原始的气)、真气、肾气或先天之气。众多称谓都是为了强调元气的重要性,说明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之所在。所以中医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视顾护和振奋人体的元气。护住这个根本,就如同呵护好了一棵大树的根系,根系牢固,岂有不枝繁叶茂之理?

                                                                   (编辑 肖 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