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国旅游文学 账号
(以下同)
岳南的《南渡北归》201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南渡北归》(新版)出版。所谓南渡北归,即描写该书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鲜有人知的是,故宫的国宝级文物在抗战中同样有着南渡北归的动人故事。
四川乐山安谷镇战时故宫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院落左右塑了很多半身塑像,这些塑像人物是当时转移保护故宫博物馆文物的功臣们。院落正前方有一个巨石,巨石上刻有“战时故宫”四个大字。
1933年初,日军占山海关,陷热河,形势十分危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分批南迁至上海加以保护。国民政府行政院也发布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指令。
由于故宫文物的数量太多,不可能全部迁移,只能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但即使经过挑选,故宫南迁文物的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共有13000多箱。此外,加上北平古物陈列所的文物5415箱,以及颐和园、国子监的文物,南迁的文物总计达到19700多箱。南迁文物皆国之重宝,仅故宫迁出的13000多箱文物中,就包括书画9000余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等。
根据战时文物宜散不宜聚的原则,最初文物分北、中、南三路由南京向西迁移。对迁移的目的地,当初也没有定在四川。随着战局的恶化,目的地也不断西移,最终才到了四川。此外,迁移的文物除了由北平经上海运抵南京者外,还增加了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的文物。
战乱时期,为了保护故宫的文物,文物曾分为几个线路进行南迁,位于安谷的战时故宫博物馆就记录了当时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

故宫文物迁陡路线图
大渡河在乐山城西先接纳青衣江,然后又在乐山城南汇入岷江。安谷即位于大渡河与青衣江汇合口西侧的大渡河南岸(岸),距乐山城区约5公里。由于靠近河流,有众多码头渡口,便于水路运输。沿河两岸又有祠堂寺庙大集中、小分散,也便于文物的存放保管。运移到安谷的9331箱文物,即分藏于赵祠、梁祠、陈祠、易祠、宋祠、三氏祠(朱潘刘祠)、古佛寺等六祠一寺中。
故宫文物迁入乐山安谷,地方官员及乡绅极其重视,安谷乡长带领当地人士随同故宫博物院勘查河道、甄选库房。被选作文物库房的祠堂宗庙,都将各自的宗牌收藏,腾出庙堂。安谷人杨宗友还将自家田地5亩无偿提供给守军使用。文物运输、保管所需船只、人力、物资,当地乡绅、村民也一应承办。
自1939年7月,故宫文物迁入乐山安谷、峨眉,至1947年3月复归,历时7年又8个月,一万多箱国宝无一损坏,无一遗失,完璧北归。1946年,国民政府颁赠“功侔鲁壁”匾额七块给安谷文物库的六祠一寺,表彰当地人民保护国宝文物的功绩,可与鲁壁藏书相媲美。
鲁壁藏书的典故,出自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存流传。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曾刻制鲁壁碑。“功侔鲁壁”就是比喻安谷人保护故宫文物的历史功绩,与当年鲁国墙壁夹层内存藏的珍贵经籍躲过秦始皇焚书灾难、保存经籍的功绩相等,它们都承载了祖国隗宝文物和经籍的命运,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续传承作出了贡献。
先总统蒋公频发的证书
2008年底,当地王姓村民奋然揎衣攘臂,倾尽所有,利用自家宗祠,自费筹资兴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今战时故宫博物馆)。2009年11月在原址上重建,这段既是故宫的苦难记忆又是乐山的荣耀时光般的过去,重新展示在人们眼前。
王联春,生于1939年,安谷农民企业家,2008年11月投入个人积蓄创办战时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成为故宫文化殿堂中一位“非典型馆长”。10多年来,纪念馆接待参观者近50万人次,其中不乏德国、美国学者和日本友人。如今,耄耋之年的王联春,为了纪念馆的生存与发展,每天奔波在城市与乡村,农民馆长的身份让他无法停止,仿佛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相关作品链接——
当当——点击: 那时的先生
京东——点击:那时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