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
作者
一个妙龄少女的英雄
百年前再激荡的风云,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洗涤,也就成了后人眼里无关紧要的烟云。
用了半年的零碎时间读完了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在写感悟之前,心潮澎湃,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记录读此书时的每一次热血沸腾,现在在键盘上敲下这篇感想,希望多年后再读时,依旧可以感受那份荡气回肠。
全书共200万字,作者用浑厚的语言表述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剧烈变迁。全书从抗日战争写起,民国时期的大批教授和学生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再北迁,之后历经文革的一系列故事,书中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作者笔力深厚,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全书读起来丝毫不感晦涩。
你好像陪他们走完了并不漫长却艰辛的一路,这些名字不再是烟云,伸出手,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这也是《南渡北归》的另一种意义——读完此书,你大约会忍不住地去探寻那个时代背后更多的细节,对他们的著作也有了翻阅的欲望。一本好书的特点,大约就是让人们读完它后仍意犹未尽,并以它为跳板,接触到更多想看的书吧。(引)
如果抛开书籍刻板的介绍,以我的视角来回顾全书,我想,那个弥漫着战火纷争的年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是我们祖父辈人经历的年代,但看现在科技的发展回想过去,似乎已经成为多么久远的历史了。

1938年春,
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
离开长沙临时大学,步行向昆明进发。

国立西南联大师生步行穿越云贵交界地区
这本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你可以看到,日军攻进北京城,对中国文化书籍的掠夺与破坏,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与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在日军眼皮底下潜入清华园抢运出一坛镭,赵忠尧在流亡途中,放弃其他随身之物,只为保护它安全抵达目的地。
你会看到蒋介石冒着艰难险阻派去炮火连天的战争中接知识分子的飞机上乘坐的竟是孔祥熙家的二小姐以及随从、老妈婆子还有狗,张扬跋扈的二小姐在登机时阻止了所有人登机,致使大批学者留在那场战争中,而那些等待飞机上学者归来的记者媒体及民众的翘首以盼都成了泡影。(后来百度了一下孔家二小姐的命运,曾经是四大家族之一的人终也归为了普通人。)
你会看到,因北京城沦陷而南迁的陈寅恪在路途中被盗的一箱书籍,却被贼误以为装了一箱钞票,他若打开看到的不是金钱只是一些书籍,会大跌眼镜,而那些书,却是陈寅恪比金钱更贵重的珍宝。
你会看到,方先觉将军在抗战(衡阳会战)中竭尽全力,在弥留之际,发给蒋介石的电报:“…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绝不负军座平生培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在每场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你会看到刘文典在西南联合大学讲述在夜色月下讲述庄子的事迹,学生和老师似乎都忘记了不远处的战争,你所想到到是无畏的求知精神。
你会看到胡适做了八年零八个月的外交官,发表了那段震惊全美国人的演讲,为挽救中国危机而奔走于美国,努力与美国人翰旋帷幄倾尽全力。
你会看到抗战胜利,蒋介石发的给全国人民的电文:“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们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企图报复,更不要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止境,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真的会感叹,一个人的品德与心胸的宽广。
你会看到各种 各种让人唏嘘感慨的名场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步行团师生到达昆明
在看第三部《南渡北归·离别》时,先翻看了目录,目录大部分章节的标题竟然赫赫列着各个大师的离去,傅斯年之死、胡适之死、梅贻琦之死、吴金鼎之死、林徽因之死、梁思成之死……在看完前两部时感觉他们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现在却看到这样的目录,我甚至不敢去看写傅斯年之死的那一章节,于是一拖再拖。最吸引我的人物,傅斯年,于1950年12月20日在蒋梦麟召集的农复会关于讨论农业教育改进和报送台大学生出国深造的问题上,与郭国基对质答复问题时过于激动,高血压发作,急送至医院,蒋介石闻讯,立即指令陈诚动员台湾所有名医,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傅斯年的生命,并要陈诚每过半小时打一次电话报告傅斯年的病情。陈诚竭尽全力组织台湾一流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最终抢救未果,于11时23分去世。12月31日的追悼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各界要人亦皆前来,竟日致祭者达5000余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挽联:五百年名世奇才,闳中肆外,江山如此,痛切招魂;蒋梦麟挽联:学府痛师道,举国惜天才……当时看到这篇,真的是泪流满面。
第三部的《离别》,不知用何种方式来写对它的感想,只觉如鲠在喉的凄凉,读到后期,难过到不想看之后的内容,也终于明白了曾经在小学课本里见过的穆旦的一首诗的含义:……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如文中所说,胆量和学术自由精神,随着各种运动的兴起,成为晚霞消失之后最后一抹亮色,整个中国大陆学术界沉浸在一片茫茫的黑暗与混沌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舍
那些曾经闪闪发光的人,最后带着屈辱与绝望黯淡离场。
那些一心执意希望为新中国奉献力量的学者,也最终死于大陆上演的疯狂浩劫。
而那些护送着文物去了台湾的学者,最终成为了异地的独行客。
几世血泪,一纸风云,只身感受那段历史的荡气回肠,你手舞足蹈的向身边人讲述那些让你激动的片段,让你伤感的悲惨结局,却奈何于语言的苍白。
有太多敬佩的人物:胡适、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李济、吴晗、穆旦、李政道、叶企孙、巫宁坤、陈梦家、吴宓、林徽因……他们每个人都在各个领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只说学识,不谈其他就已足够让人景仰,我希望不仅是现在,而是多年后依然可以记得并从各个人物的身上,学到那些我所没有的东西,各个方面的很多很多。

国立西南联大部分师生
国立西南联大走出的师生合影(前,吴大猷教授,后为吴氏弟子杨振宁、李政道博士)
在读书的同时,真心敬佩作者的写作能力,看着作者是如何把这么多大师的命运结合纷乱的人物关系穿插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在写完一个人物时,如何巧妙的引导作者进入下一个人物的时间轴并互相牵连,在这么多人物关系中,本身需要引出的其他额外历史人物事件,也可以看出作者旁证博引能力的强大,应是读了好多书,读的时候在想,即便自己本身把需要了解的知识点都了解了,也难以写出来,这样想来,就更加敬佩作者了。
我想,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最直接的就是它的浩瀚与广阔,这也是南渡北归的另一层含义吧。
不知该以何种方式结尾,就这样吧。愿祖国繁荣昌盛,世界和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