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中国与日本之间

(2007-10-12 12:58:26)
标签:

职场/励志

中国

日本

行走

 

             行走在中国与日本之间

                        

                 ——著名涉外律师刘焕平访谈录

                                                              

                                                             岳南

 

   

    编者按:由中国理论图书网承办的诸城一中建校55周年北京、上海校友庆祝大会,分别于2007年10月3日与5日在京沪召开,现已过去几日,至今令人难忘,余韵犹存。北京校友出席会议的共计600余人,上海校友会出席人员400余人。本次活动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可谓是山东省诸城一中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建校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南北两地的校友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既建立了联系,交流了感情,又加深了友谊,凝聚了人心,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光辉典范。这一创举对诸城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进程,将随着新世纪的进程而历久弥深,意义长存,共三光而永光。

    本次活动得到了诸城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广泛赞誉。中国理论图书网在答谷雨校友的询问中曾说:“首先告诉您北京校庆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600余人参加,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学校满意!老师满意!领导满意!嘉宾满意!校友满意!社会舆论满意!从诸城走出去的海外华人华侨听说后更是大大地叫好满意!我们会把本次活动的图片整理好后很快传上去,很愿与您一起分享。祝长假愉快!”

    在北京、上海两地校友会举行期间,中国理论图书网邀请著名作家岳南先生作为特派记者,独家采访了上海校友会副会长、著名涉外律师刘焕平先生,现把专稿刊出,以飨各位朋友。

                                                    

                                           中国理论图书网编辑部

 

行走在中国与日本之间

 刘焕平(右)与岳南于北京亚洲大酒店一中校友会上合影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律师您好,见到您很高兴。我是诸城五中毕业的,很遗憾没有在一中就读,不能以校友的身份采访您。不过今天我以诸城一中特邀嘉宾与中国理论图书网特约记者的双重身份采访您,我想您会欢迎吧。

刘焕平(以下简称刘):哪当然,欢迎。不管是诸城一中的还是诸城五中的,都是诸城人嘛!在这里是真正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何况在这样的盛会上,我们的身心就更贴近了,有什么要问的,请尽管问吧,我会尽量回答的。

记:你是哪一年毕业的?当时诸城一中你们那一届共有多少师生?大约考上了多少人?较好的考到了哪里?

 

   刘:我是1981年9月份考入诸城一中、1983年7月份毕业的。我们这一届学生共有6个班,合计330人左右。听说当年的升学率是51%,大约有170余人考入可大中院校。考得较好的同学有十几人,分别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大学。

 

   记:我知道你上的山东师范大学,为什么要学外语?后来又为何转日语?

刘:其实,我在一中就开始学习日语了。考入一中后,因在初中没有学习英语,所以到一中后英语成绩一直上不去,整日为外语成绩发愁。后来,学校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区分文理班的同时,设立了两个文科班,一个是英语班,一个是日语班,并从社会上聘请了年近70岁的展成林老师作为我们的任课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几乎是第一个报的名。当时心里想“反正大家都从零开始,谁怕谁!”

就这样,我进入了日语班开始学习日语,并最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

 

    记: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时候从事律师这个职业?

 

    刘:1987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省司法厅工作经济法律顾问处(后改名为山东省律师事务所、山东省对外律师事务所)工作。一个学日语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是喜是忧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你有日语的特长,但当时的工作环境根本用不上;你不懂法律,但单位给你印出的名片上却赫然注着“律师”的字样。当时我心里确实很矛盾。后来在参加司法厅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刘正先厅长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讲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时我想,趁着年轻再学点法律,或许对日后的发展有用。所以之后便找一起分配来的同事借阅他们在大学里的法学教材,又一次从零开始。还好,因为当时还年轻,周围一圈同事都可以成为我的指导老师,为我学习法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半年时间,基本学完了大学两年的课程,1988年3月份,我和另外一名同事被司法厅派往司法部第二届涉外律师培训班学习涉外法律。到1988年7月份培训班结束时,基本上学完了相当于大学四年的法律课程。回到单位后,正好遇上第二届全国律师资格统考,我便壮着胆子报名参加了考试,也许是我比较走运,考试顺利过关并取得了律师资格。从此,我便开始了真正的律师生活。之后,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便在1989年报考了复旦大学法律系,并于1993年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弥补了改行的缺陷。

 

    记:听说你两次去日本,一次进修,一次做访问学者,请说一下在日本的情况?

 

    刘:我第一次去日本是1996年10月份。这次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应日本辩护士联合会之邀首次向日本派遣国费研修生。接受研修的三家日本律师事务所将我们的研修日程安排的非常周到。首先是共同研修,即三人一同参加研修,内容有企业访问、案件开庭旁听、日本法律的学习、案件经验交流等。三家事务所轮流坐庄,每周安排1至2次。其次是个别研修,即每个人分别在自己选择的律师事务所接受指导老师的个别指导,内容包括参与客户接待、访问具有投资中国意向并具有影响力的顾问单位、访问日本著名律师、学习日本律师的办案技巧、客户接待技巧介绍、法庭旁听、律师办案过程的观摩、日本律师制度的学习、案件研阅等。通过这次研修,对日本的司法制度和律师的办案作风、办案技巧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使日语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这次研修的另一个收获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收获。我选择的研修事务所是御堂筋律师事务所。该所当时有律师25名,在日本关西地区是有名的大所,其业务档次和业务水平在关西地区被业界誉为第一。该所老、中、青律师比例搭配非常合理,有10余名年轻律师,而且都非常具有活力。其中一名最年轻的律师秋山先生一直跟我学汉语,每天早晚各半个小时,有时周末再加加班。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和交流,秋山先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回国后,秋山先生也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法律,现在他已经成为该所核心合伙人之一。这段相互学习的经历,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使我赢的了该所的信赖,为日后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

 

    我第二次去日本是2001年10月份。当时我已从山东辞职,并应聘到北京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工作。此时,秋山先生已经回国,并在汉语业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巩固汉语业务市场,御堂筋律师事务所委派秋山先生专程来北京拜访了我,并诚邀我赴日工作。经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同意后,我再次回到日本,并成为正式在日本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一名中国律师。

 

    入所后,御堂筋律师事务所凭借其在业内的声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我办妥了“外国法事务律师资格”。外国法事务律师,是为在日本工作的非日本律师办理的一种开业许可资格。这与我们国家允许外国律师事务所来中国开业有相同之处,但日本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要比我们早得多。

 

    在从事外国法事务律师两年多的时间里,曾参与了涉及中国法律问题的大量案件的研究和代理。其中最多的还是投资领域的法律问题,诸如三资企业设立、股权转让、企业的合并、分离、解散、破产、清算等等,也有部分案件涉及到财产继承和跨国婚姻。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和生活,对日本社会有了概括的了解,对日本律师业务的开拓与发展有了清新的认识。这为日后回国开拓日语法律业务服务市场奠定了基础。

 

    记:回国后为何从北京移住上海?

   

    刘:律师这个职业是为市场服务的。在日本工作期间,我服务和接触过的客户在中国的投资散落在全国各地,但上海以及周边地区还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了寻找市场,我最终选择了上海。

 

    记:现在的工作情况和状态如何?

 

    刘:回国后的前两年,主要开拓了部分日本客户,现在一直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日资顾问单位也在稳步增加。但我发现,国内客户业务市场才是真正具有潜力的服务市场,国际贸易仲裁、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前比较拿手的传统业务应该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我调整了思路,于2006年1月份加入到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在与其他合伙人共同负责上海分所的运营与管理的同时,联合开拓国内业务市场。目前,国内业务市场的开拓已初见成效。

 

    记: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刘:个人打算在两年之内建立一个日语服务团队,并紧密结合已经形成的国内业务团队,进一步开拓国内和涉外法律服务市场,在不同业务领域为当事人提供多层次的、更为完善的法律服务。

 

    记:你的经历和业绩确实很令人羡慕,祝你的事业越来越红火,人生越来越辉煌。

    刘:谢谢!

 

    记:(五天后电话采访)请问这次上海校友会有多少人出席?情况怎么样?

 

    刘:在初期联络、确认、统计上海及周边地区出席校友人数后,我们最初得到的出席人数是150名,后来增加到180名,开会当天,200多人的会议厅爆满,我们不得不在会议厅走廊增加边凳。但增加边凳仍然不能满足需要,60多名校友(其中包括20余名为校友报道提供服务的校友)只好站着参加了会议,连会议厅的出口和入口都挤满了校友。出席晚宴的人员又进一步增加到400余人。可以说这次校庆及校友会成立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场面非常热烈。美中不足的是,当初我们预定的会议厅太小了。不过,这也为我们日后举办类似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记:你作为诸城一中的学生和上海校友会的副会长,对母校的感受和对上海校友会的期待如何?

 

    刘:从一中毕业20多年了,东奔西走,几乎和母校失去了联系,对此,我感到愧疚。但母校并没有忘记我们,而且还为我们成立了校友会,这实在太令人感动了!

 

    在筹备母校上海校友会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踊跃,参加母校成立55周年庆典以及上海校友会成立大会的校友更是大大超出了预期。我想,这正是一中的凝聚力。今后,我们初步打算有效发挥校友会的平台作用和一中凝聚力的作用,成立几个专业委员会,将不同行业、不同爱好的校友们紧密团结起来,加强沟通、深化交流、促成合作、共同发展,并以适当的方式回馈母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

 

    记:谢谢受访。

 

                                                   

 

                                           2007年10月10日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