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是考古发掘吗?

(2007-09-15 00:21:26)
标签:

人文/历史

考古发现珍宝

 

                 这是考古发掘吗?

 

    

      昨日,旅居美国旧金山的原陕西省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转来一帖:《平凉崆峒区出土全国罕见青铜器》,说是由美国某大学考古教授介绍看到的。文称:据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南坡社的村民兰某告诉记者,今年村上在搞梯田平地,他家的耕地里有个土包没有推平,就叫推土机来推。在推的过程中,发现了青铜器。随后这一发现逐级上报到了崆峒区文化局、博物馆。

  

这是考古发掘吗?

   打枪地不要,悄悄地进坑

 

 

     报道还说:7月26日,考古人员到达现场后取出专业工具进行挖掘。慢慢的青铜器出现在人们眼前,像一条龙,残留了四个触角,摆放位置是头朝西(正对崆峒山),尾朝东,正南正北位置。原来青铜器是倒放置的,被破坏的四个触角原来是四条腿,考古人员将青铜器搬到平地上,慢慢清理上面的土。围观的人说像个麒麟、羊,说法不一。崆峒区博物馆馆长张文举说:“这尊青铜器是崆峒区出土的最大的一个,以前也没有见过有这样造型的青铜器,极为罕见,从造型整体来看,不是羊、麒麟等动物,因为这不是麒麟的腿,现在初步可以确定是狻猊,也就是狮子的前身动物。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祀器或与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器物,不过还要请专家进行考证后才能确定。”另据报道说:“ 目前,该青铜器已送到省文物鉴定站,省上文物局专家初步认定为是元代狻猊铜炉,属全国罕见,该铜炉长80厘米,残高74厘米,宽44厘米。铜炉的用途、年代及确切名称还在进一步考证中。”

 

这是考古发掘吗?

不管是龙是蛇,是妖是怪,先弄出来再说

 

   

这是考古发掘吗?

文明的结晶,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曾经出任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考古队、汉阳陵考古发掘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在转发此贴时,先是说自己对照甘肃媒休播发的新闻图片,看到青铜器上没有推土机撞伤的痕迹,说明“发现了青铜器”即停推,并逐级上报是可信的,可见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这是令人高兴,也是应予肯定的一件好事。而出土的这件文物,也确实精美,属全国罕见,值得庆贺。接下来,便对如此的“考古发掘”表示强烈气愤和不满。王学理认为,这不是考古发掘,简直就是几个农民在挖刨自家地里种的土豆和红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规,现在称科学方法。考古发掘同样是一门科学,要讲究发掘程序,绝不能像盗墓贼一样乱来,只掏取眼前之宝,而其它一切相关信息皆不顾及。比如考古人员到达现场后,先对周边环境和文物出土地点进行勘查、测量、照相、绘图等,然后布方,用铲子和刷子等工具层层向下发掘,其间要做科学纪录,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但此次看到用“专业工具进行挖掘”的现场,却是一个纯粹在掏取挖掘铜器的大土坑,只看到坑沿上两个小皮包,没有看到所谓的“专业工具”。小皮包的摆放位置倒是提醒观察者,此二“专家”到来后,没做任何勘查和发掘准备就跳入坑中,急不可耐地进行掏宝了。从图片还可看到,周围的堆土情况和相互关系混乱不清,这种做法跟过去盗墓者取宝有何区别?王学理说,按照正常的科学发掘方法,我提几个起码知识的问题:

    (1)周围关系清楚否?——为何孤零零地出土?

    (2)地层关系清楚否?——是窖藏还是什么?

     因现场的不雅和混乱,这些显然都无从谈起,对此,我不得不大声说几句,以引起“考古人”和社会有关人士的注意。任何出土文物,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性都是无可取代的,其珍贵意义,绝不应成为掩饰“发现”手段不科学和鲁莽做法的借口。外行者看了这一伟大“发现”连连称赞,浅薄的新闻记者追风报道,对社会、对普及文物知识,都是一种可恶的误导,这种做法绝不可取。急功近利的发掘和取宝意识,与科学背道而驰,绝对要不得!考古人除过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手段之外,还应注意自身形象和职业道德。现场如果像刨坑掘壕一样混乱不堪,能不让人说你在“刨土豆”、“挖红薯”吗?---王学理最后说。这是考古发掘吗?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搓搓双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就对某些地方这种不科学的发掘方法进行过尖锐批评,斥为“刨土豆与挖红薯”。想不到事隔这么多年,世界和中国的考古事业已有了巨大变化和发展,竟然还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发掘场景出现。更奇怪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专家”们,竟毫无愧色,通过媒体和先进的互联网,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在全世界人面前晃荡亮相,真是令人不解和气愤。而这留给一般社会人士,甚至盗墓者的印象能否是“你能挖我也能挖,咱们都在科学发掘”呢?

   当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说过,评价一个考古学家的水平,不要只看他挖出了什么,更要看他是如何挖的(大意)。目前,崆峒镇太统村的这种发掘方式、方法,已随着图片的传播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考古学家像王学理一样,已开始在不同的报刊和互联网提出质疑和批评。原首都博物馆馆长、明十三陵定陵考古发掘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看了图片后,气愤地对作者说:“太不像话了,简直是胡来,哪有这么办的。”考古发掘绝不是以所谓的“重大发现”就能掩饰粗糙的、非科学方法造成的损害的,特别是与文物相关的,储藏于地下更多文明信息和密码,若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方法加以指导并切实严格认真地实行,所暗含极其重要的信息就随之消失,密码更无从破译,其发掘的后果在表面的浮华与荣光背后,对人类文明自身来说,无疑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