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明於治乱”,明在何处?
□文/白梅月下客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从司马迁的这段卷首记述中,不难看出,太史公对屈原的评价极高——“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屈原的“博闻彊志”、“娴於辞令”,尤其是“娴於辞令”说,令人信服,而这“明於治乱”说,总给人一牵强之感。
“乱”,是指什么而言呢?楚国“乱”?至少,此卷中并未见楚国此时存在内乱的任何迹象。战国乱?这,倒是事实——“春秋战国乱悠悠”!
那么,屈原是怎么“治乱”的呢?太史公又是怎么得出了“明於治乱”一说的呢?应该是屈原的政绩外加两件事:一、屈原谏怀王“何不杀张仪”;二、劝阻楚怀王“毋行”与秦昭王会。
屈原的政绩
我们先来看屈原的政绩。屈原的政绩,一是“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造为宪令”,二是“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三是“使於齐”。
这些,更多的是屈原长于外交、“娴於辞令”的表现,与“治乱”说并无多大干系。
屈原进言楚怀王的两件事
不妨接着来分析屈原进言楚怀王的两件事。
假如如屈原所谏,楚怀王杀掉了张仪,屈平就是“明”吗?若杀掉了张仪,楚国就会强大起来并高枕无忧了吗?恰恰相反,楚国的灭亡速度,更会加快!
“复相秦”的张仪,为秦国之利益而欺诈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此种形势下,“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这,无疑是秦国主动给了楚国以喘息的机会,而糊涂的楚怀王为了一己之怒,竟“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请行”楚国前,曾与秦王对时局做了充分的剖析。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载,“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
试想,若张仪被杀,秦国能不借为其复仇之名而立即举兵袭楚?已是元气大伤,“大困”下的楚国,再与秦战,灭亡之日还会远吗?
楚怀王糊涂,而屈原更是不明白。屈原主张杀掉张仪,虽可出眼前一时之气,而换来的会是什么?楚国的提前覆亡!这位屈子,对时局有分析吗?有如张仪般的综合剖析与远见卓识吗?其“治乱”,治在何处?又“明”在哪方?
不妨再来看屈原的劝阻楚怀王“毋行”与秦昭王会。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载,“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这段记述,的确能证明屈平的预见性——“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却不能就说楚怀王“死於秦”为不听屈平之劝所致。
为什么持如此观点呢?
毕竟,楚怀王曾“亡走赵”,而“赵不内”才“复之秦”,以至“竟死於秦而归葬”。也就是说,楚怀王二次入秦后才为秦国最终“留”,是其自己没有把握好逃生的机会,两入虎口,乃至身亡。这,能怨得了公子子兰?反证了屈原之“明”吗?牵强复牵强。“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更是楚人之大谬!!!
屈原,若从文学家的角度来分析,无疑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其所思所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明於治乱”说,概出自太史公之个人情感与“一家之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