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四次历险
引文部分源自《史记》。
——杨杰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荆轲刺秦外,嬴政,见诸《史记》记载中的历险,还有三次。
前后四次的历险中,2岁时邯郸的一次,也近乎丢掉了这位未来始皇帝的性命。
只是,这次不是燕国行刺,而是赵国“欲杀”。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这位秦庄襄王,便是吕不韦千金破家为之西游的子楚。
当时的子楚、后来的秦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始皇帝,“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子楚为秦质子於赵”时,“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和尚跑了,赵国只好拿“庙”出气——“赵欲杀子楚妻子”。
尚在襁褓中的2岁嬴政,遇上了出生后的第一次大危险。
外祖父母家的殷实,救了嬴政母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躲过了这一劫的嬴政,在8岁时,因为“父亲”子楚的得立“为太子”,自外婆家,第一次踏上了秦国的故土。
“秦昭王五十六年,。。。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庄襄王死后,“年十三岁”的嬴政代立为秦王。
始皇二十年,时已33岁的秦王,二遇大险——荆轲行刺。咸阳宫大殿上,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终于使“环柱而走”的嬴政,得到了“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的机会,药囊救了嬴政。此后高渐离的“以铅置筑中”,借“复进得近”之机,“举筑朴秦皇帝”,不过为荆轲刺秦之余波,因为“不中”且险不大,便不能独算一次。
嬴政的第三次遇险,是在始皇二十九年的东游途中。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这一惊,非同小可,于是便“求”,“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最后,无果而终。
襁褓时邯郸家,秦王时咸阳宫,始皇帝时博浪沙,无不留下了嬴政历险的历史印迹,而其最后也就是第四次的大遇险,颇耐人寻味。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
微服私访的嬴政,“夜出逢盗兰池,见窘”下,四名武士奋力击杀,终于杀盗。看来,始皇帝对荆轲刺秦一事确实淡忘了,二十年时的行刺,在二十六年时就被嬴政轻描淡写为“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在我们今天看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荆轲,在始皇帝眼中,其所作所为不过“为贼”耳。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咸阳城中有杀机,武士四人的耿耿忠心,终使始皇帝转“窘”为安。
四次历险,时间地点虽不同,但结局却惟一——化险为夷。
除了2岁时历险后,嬴政只能在“十八年,大兴兵攻赵。。。十九年,得赵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以复前仇外,其余三次,不是随即“体解轲以徇”、“令天下大索十日”,就是“关中大索二十日”。
由此可见,始皇帝报仇报复之心!
无论是爱,无论是恨,植入心田的种子,你是取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