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一位曾遭嬴政误会的将军
引文部分源自《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杨杰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武力一统天下,需要甲级一等的军事干才。
秦灭六国,王翦之功,奇伟甚雄。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
十一年攻赵,十八年再攻,赵地平定。
十九年,一攻而“走燕王”。
王翦,出手不凡。
军事家所依赖者,不独勇武。更多时,是对敌方综合实力的正确分析与估价,正所谓,谋略成,军功建。
十九年的这次未能彻底歼灭燕王势力,仅获其太子丹,竟在嬴政与王翦间,造成了误会。
误会的起源,来自秦将李信。
年少壮勇的李信在王翦前期攻燕的基础上,“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以至“始皇以为贤勇”。
李信壮勇,嬴政没有看错,但在攻取荆国的兵员配属问题上,却因轻信“贤勇”的李信,误会了王翦。
“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
王翦的这一回答,令刚刚得到了刺秦主谋——燕太子丹之首而喜悦异常的嬴政,生出了感慨。“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见自己的意见不为始皇帝采纳,王翦“遂谢病”,告老回到了频阳。
欲乘得胜燕国之余威而进一步建功立业的李信,终因自己年少,对敌方实力估计不足,而为荆人大破,秦军中的七都尉被杀,只好败走。
意识到自己错怪了王翦的始皇帝,闻败绩大怒后,“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谢罪外,始皇帝再请王翦出山。“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作为一个军事家,其谋略,不仅仅体现在对敌方面。深知始皇帝为人的王翦,推辞不过,提出了出山的主要条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外,率军出征前,又向始皇帝提出了一个“贪心”的请求。也正是这个“贪心”请求,使王翦的前线作战,无了后顾之忧。
“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从“始皇大笑”一句,可以看出,始皇帝对王翦的这一请求,可谓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彼此间,由原来的误会,也改做了默契与信任。
“始皇大笑”的背后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王翦的自我解密——“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读史至此,不仅为司马迁老先生的“王翦请田”一笔,击案叫绝!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王翦,用兵奇特。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这一麻痹荆军的做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王翦,以其非凡的胆识,机智的所请,神奇的用兵,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旷世之功。
嬴政,知错即改,求贤若渴,体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应有素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