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
(2013-11-26 19:53:36)
标签:
it |
分类: 发烧理念 |
我们知道,理想的hi-fi系统,就应该是尽量透明的,各个环节都是如此。有过一句名言——理想的放大器,应该是一根有增益的导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透明,指理想的放大器应该是透明的放大,只放大原始信号而不引入任何自身的声音特性,做到尽量对原始信号保持透明。
音源和喇叭其实也是如此:理想的音源应该尽量对唱片录音保持透明,透明地揭示和重放出唱片上的声音信息;理想的喇叭应该尽量对前端保持透明,透明地重放出前端给它的信息。每个环节都应该透明、不添加自己的声音特性,也不减少来自前端的信息。这是理想状态。
当然我们知道理想状态是不可能有的,只存在于教科书、理论中。现实中的音源、放大器、喇叭都不可能是透明的,都会引入自身的声音特性,也都会吃掉一点信息,造成声音不那么透明和理想化。但在聆听和判断器材时,注意它声音的透明度,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简单地说,透明的器材,听起来声音是直接的、不“隔”的,声底是清澈见底的,没有雾气的。如果听起来声场里仿佛有一层雾气、乐器的质感似乎隔了一层什么东西、或者声底不干净似乎发蒙和发脏,那透明度就成问题了。
进一步说,所谓的“透明”不光是指声音质感的透明、声底的透明,还指音乐表情和热力的透明重放。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形象和更高的标准。也就是说播放音乐演奏时,去感受乐手们的音乐表情,是否能透明地传达出来,他们演奏中的“热力”(即经常说到的Emotion),是否能透明地发散出来,没有阻隔。
我以前说过,现场的音乐演奏,是有一股“热力”在向四周发散的,音乐家的表情、感情,是会通过声音向四方传达的;一个好的唱片录音,能够把这种音乐家的热力记录下来,在播放唱片时,一个透明的hi-fi系统,就应该能把这种热力无障碍地传达给听者,让听者感受到演奏者的热力。
我曾经盛赞过一对体积超小的日本喇叭——Kiso Acoustics HB1,一对卖价接近10万元的超级小喇叭。这对喇叭很小,低频力度和下潜都一般,但它的中高频靓声得吓人,有着惊人的透明度,用它聆听演唱、演奏,音乐家的表情、热力,就能非常透明和生动地传达出来,这对喇叭是我所说的“透明”的一个高水准的代表。当然它的价格太离谱了,如果卖到三万块一对,我就毫不犹豫收下了。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说它达到了极致的水平。
有一种声音,是容易被不少人认为很透明的。就是那种中高频非常清澈、而中低频偏瘦的声音。举例来说Etymotic ER4耳塞,或者拜亚动力DT880那种声音,很多人认为是高度透明的。这里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种声音当然也可以说是透明,但并非全频的透明,而只是高频的透明而已,算不上很高品质、很高标准的透明。此类器材有个共同的缺点——中频下段、低频上段这里,欠缺饱满感,比如播放大提琴、男声,就会很清楚地察觉到它们出来的声音不够浑厚和饱满。这样的声音无法说是全频平衡、饱满、高品质的。是靠削减中低频来造成高频突出和透明的印象。
我所说到的高品质和高标准的透明,应该是透明而且饱满的,整体不能偏瘦;低频不一定要求有多好的下潜,但至少应该能把男声和大提琴播得比较饱满。
总的说起来,全频透明并饱满、而且能重放出音乐演奏中的热力,声音质感和音乐热力两者都能透明传达,这样的声音,就是非常好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声音品质标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