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04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腻

(2013-11-26 19:43:07)
标签:

it

分类: 发烧理念
细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声音素质,在我认为最重要、最关注的声音品质要素里,细腻,排在前列,和我上次讲过的“透明”都属于最重要的。

 

有一个比方是经常提到的——细腻可以比拟为织物的质地。比方在织物里有一个参数叫“支数”,越高的支数,表示编织用的纱线越细,这样织物的质地就越是细致、细腻。较低的支数则表示编织用的纤维较粗,织物的质地会比较粗糙。

 

我们说声音的品质,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品质好的声音,会给人质地精致、细腻的感觉,仿佛是支数高的纤维织成的,而有些则声音质地很粗,有颗粒感甚至沙砾感,质感毛糙和粗大。

 

听人声、小提琴、弦乐等,很容易感受到这种质地的细腻和粗糙的差别。如果是听迪斯科舞曲、电子音乐等,则不易感受到这种差异。大致说自然方式发声和录制的、无电声成分的纯音乐,更容易感受质地细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Acoustic Music(有时也称Unplugged Music,即不插电音乐)。和Acoustic Music相对应的,是存在电声成分的音乐。存在电声成分的音乐,也可以感人、也可以好听,但用它来辨别hi-fi系统声音的质地,是比较难的。

 

声音“细腻”是好事,但是要注意有一种声音,是容易细腻过头而走向反面的。那就是日本的有些器材,会细腻过头变成一种“阴柔”,结果在质地很细腻的同时,整体声音偏阴性,丧失了健康、饱满和大气的感觉,变成非常“小气”的声音。虽然有一种声音风格常被形容为“小家碧玉”,但若是小家过头了,变成“小家字气”,显然不是好事情了。日本器材特别是一些老派的日本器材,就常呈现这样的一种阴柔细腻过头、缺乏健康阳光气的声音。在数字音频领域里,有时升频过高也会造成这样的声音,比如把44.1k的音轨靠软件或硬件方式拔高到192k,就容易出现低频减少、声音偏细腻但纤细过分的现象。

 

归根到底声音的健康还是很重要的,整体性格不能过于内敛和阴柔,通俗地说不能太缩。就好比一个人,性格内向一些,可以,甚至有可爱之处,但如果内向到自闭,就不可爱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声音如果内向细腻到接近林妹妹的模样,就不能说没有问题了。

 

大致来说,欧洲器材、日本器材,声音更容易细腻一些,相比之下美国器材更外向、开扬、饱满,注重力度,而细腻度往往是其弱项。当然高档的美国器材也可以是细腻的,但细腻往往不是美国器材给人留下的重要印象(低频、力度、动态才是)。这和欧美大陆人们的声音审美观念存在差别关系很大。不光是hi-fi,连乐团也是如此——欧洲的乐团声音一般更细腻和精致,而美国乐团的声音相对不那么细腻,而以动态、力度、饱满、豪放而见长。当然,到了顶级的水准大家开始趋同,欧洲的顶级乐团也有很好的动态力度,而顶级的美国乐团声音也足够细腻。

 

总起来说,我的看法是,细腻是一项优点、美质,但是有个度的,而且要整体看,不能光盯着这一点看。细腻之余,声音总体要“健康”,要有健康的饱满度,不能太纤细、太阴柔、太柔弱、太缩。如果能做到在基本性格健康饱满基础上的细腻,那就是很好的,可以说越细腻越好,支数越高越好。而在其反面,声音粗糙、粗粝,不管以什么标准看,都是缺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