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法国流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标签:
贝多芬钢琴文化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堪称钢琴文献里“圣经”级别的巨作。有点身份的钢琴家,都要弹,当然未必全部弹,但多少必须涉猎,而且必须建立起成就,否则就当不成Maestro。
一般认为德国派的钢琴家,对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演绎,是最“权威”或“纯正”的。从施纳贝尔到阿劳、肯普夫、巴克豪斯,这些德国学派的钢琴巨人们留下了一个个的经典演绎。
然而有两位法国钢琴家对贝多芬32首的演绎,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而且在我听来也是别开生面、饶有趣味的,在此与大家略作心得分享。
说起法国的钢琴演奏,或者说法国钢琴学派,必然要提到一个名字——杰梅(Louis
Diemer)。这是一位法国音乐界影响最大、桃李满门的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他主要是一位19世纪的人,死于1919年。或许很多乐迷根本没听说过他,但他的学生们,乐迷们一定听说过,都是些伟大的名字、最代表性的法国钢琴家——科尔托、卡萨德絮、纳(Yves
据说科尔托就曾经录制过完整的3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但未正式出版过,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当然这些是我们无缘听到的了。在可以听到的、公开发行过的唱片里,科尔托的同门师兄弟Yves
Nat的一套完整版32首奏鸣曲,是他在1951-1955年间为法国EMI录制的,也已出版了CD。这应该是除了科尔托外的第一套法国钢琴家录制的完整版。
这几个大致特点都体现在两位法国钢琴家的演奏中。其实,从法国钢琴家的老祖宗——杰梅先生遗留下来的录音中,已经可以感觉到这些特色。
两位法国钢琴家虽然论名气不是第一流的,但都给贝多芬的32首巨作给出了完满、圆熟、充满智慧、理解、表情的演绎。我都很喜欢!值得注意的是两位法国人除了是钢琴家之外,也都懂作曲,可以称得上完备的音乐家,而不仅是钢琴乐器能手。他们对作品结构与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都一听即知是出自有水平的音乐家之手,而不是只精通钢琴技巧的“琴匠”。
相比之下,纳(Yves
Nat)的演奏更多个性化的成分、个人化的风格特征,在我听来,要更有意思一些。他的演奏首先是极其生动的、表情鲜明的、强弱对比明确的,没有沉闷的时候。和他相比,德国钢琴家们常常把作品演绎得更庄重、严肃而沉闷一些。纳给作品带来的“趣味”是很难得的。举例来说,32首奏鸣曲里最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19、20两首(作品49)在纳的演奏下也变得活泼生动,很有趣味,而有些大钢琴家的演绎却会让人觉得这两部仅8-9分钟长的作品有些多余。
其次,纳的速度和节奏控制也是颇有意思的。他采用了较为紧凑的节奏,绝不拖拍,绝不为追求某种“庄严”的效果而去特别制造什么“语气”,而是一切出乎自然、一派率真之态,而且这种紧凑的节奏制造出一种特别的活力和张力,也是他的演奏毫无沉闷拖沓感的一个原因。有时我们会觉得,在一些可以自由速度一下、拖一下拍、停顿一下的地方,他却绝不松劲、一下就流利地过去了,似乎有些“简化”或者“不够深度”。但听惯了一些钢琴家的“深度”之后,我却觉得纳的处理方式非常地纯粹、自然、与众不同。或许,贝多芬本人就是这么弹的呢?
如果说有些贝多芬奏鸣曲是很抒情的、甚至带些女性特征的,有些贝多芬奏鸣曲是注重“深度”的、拿腔拿调的,有些贝多芬奏鸣曲是很“厚重”的,那至少我可以说,纳这位法国老前辈的演绎,既毫无女性因素、不过分抒情,也不刻意追求什么深度或特别的厚重感,而是以一种男性化的发音、自然流畅的做派、紧凑的内在张力,吸引着我的耳朵和心灵。这是一个饶有趣味、很有听头的贝多芬32。如果是作为一个乐迷唯一的贝多芬32版本,也许不是太合适,但作为版本之一,它的独特吸引力,我觉得是很大的。
这是一个不象施纳贝尔、不象肯普夫、不象阿劳、不象巴克豪斯、事实上不象任何人,但依然优秀而且引人的贝多芬32版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