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Kingrex数字界面

标签:
数字界面pc-fiit |
分类: 音源评论(CD/解码/播放器) |
最近玩了一个台湾制造的Kingrex UC192数字界面,简单给大家一个介绍。这是一个USB数字界面,技术规格上最高支持到32比特、192K取样,标准方口USB输入,转换为同轴、AES/EBU(小型卡农口)、I2S(网线式)输出。它不是靠USB口供电的,而需要独立的外置供电,原配了一个小巧的稳压电源,输出7.5V直流电给它。
据厂家介绍,这个小玩意里面用的是jitter低至1ppm的TCXO温补晶振,MAC和PC都能支持,不过不是即插即用的,需要安装驱动程序。从规格和功能来看,这个东西都非常满意,从USB数字界面的角度说,无可挑剔。价格也不贵,仅在一千多元。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异步传输更好,更容易隔绝电脑端的jitter,使解码器做到jitter-immune(解码器不受前端jitter的影响),但我们似乎也没理由单凭同步模式就判定UC192声音不好。最终还是用耳朵来判定吧!
简单地说说这个台湾造Kingrex
UC192数字界面吧。满足一些朋友的好奇心。试听数字界面和数字线,我有成熟而有效的办法——电脑+数字界面+林道夫TDA2200数字放大器。我可没有亏待UC192,给它后面接了FM鸡线(用做同轴线),接入林道夫数字放大器。后面仍是用ProAc
Response D15喇叭监听。聆听前给了UC192充分的热机时间。
不过我注意到,在Foobar上,它虽然可以使用DS、KS、WASAPI,但实质上就DS最稳定,KS和WASAPI都不够稳定,有莫名其妙的停顿或者爆音。我试了两台电脑,一台能用WASAPI播放44.1K的音轨,但播放88.2K就开始爆音,另一台连44.1K都无法顺畅播放。所以实际聆听我还是只能用DS。
UC192的坏消息,我想写一下,而且我觉得这些声音上的问题,在PC-FI上是蛮典型的,是经常出现在PC-FI系统中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结像偏散,不够凝聚和结实。这个问题,我以前用的2000美金的Logitech
Transporter身上也有,当然程度不算很严重。通过UC192界面出来的声音,比方听人声或者器乐独奏、重奏,不难感觉到人声或者乐器的结像,是有些飘的,而且缺乏结像的“深度”,或者叫“结实感”,显得有些虚浮。和CD转盘比,这个差异很明确,差不多就是一耳朵的。
在PC-FI系统上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我听过的非CD系统里,结像最结实的,恐怕就是EMBLA。其他,不管是电脑+解码器、LINN
DS系统、罗技Transporter,都不同程度存在结像不如传统CD机结实稳扎的问题。当然,到了一定档次后,这个问题就非常轻微了。但CD系统的话,即使档次不高、价格不贵的东西,已可以出来很结实稳固的结像。
第二个问题是UC192出来的声音,频宽也显得一般。高频、低频两端的信息,都有些弱化。事实上它的动态也有些柔化。结果是,柔化和弱化了的频响、动态,营造出一种听感比较舒服,但HI-FI素质一般的声音。
第三个问题,UC192
出来的声音,不是很鲜明,有些“黏”得过度,分离度不够理想。特别是听录制良好的古典音乐,更容易察觉这个问题。不论是室内乐重奏,还是管弦乐队,声音都有些黏在一起造成的混糊感。
最后一点,听高取样率的音轨,我觉得UC192的问题是更突出了,而不是减轻。我实际试听了88.2K的音轨、96K的音轨,都觉得不够满意。高取样率并没有带来更细腻、鲜活、分离度良好的声音,而是依然感觉声音黏、分离度不好,甚至有些地方觉得粗。老实说,听这些高取样率音轨,得到的效果还不如CD转盘播放普通的CD。
这里的教训是——当然对我来说并非新课——如果PC-FI系统存在某些问题,那高码率音轨不一定能成为救星,很可能反而是成为灾星,把系统的问题暴露得更清晰。有些人提出的理论解释是,高码率音轨对jitter要求更高,由于取样更密集,所以播放系统的jitter对模拟波形造成的失真更大,所以在档次不够的PC-FI系统上听,反而更暴露问题,听感可能会比普通44.1K音轨(或CD碟)还不如。
写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我对这个数字界面负面评价居多。确实不算很满意。虽然它是独立供电的,不是靠电脑USB口供电,但出来的效果确实不太使我满意。如果是随便听听,特别是听听比较简单的轻音乐和流行,我觉得它是可以的,特别是如果用家不是很关心什么结像、分离度,就当背景音乐听,那它的音色是比较舒服顺耳的,但如果是对音质要求较高,主要听录制良好的古典音乐,或者主要听高码率音轨,那它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里有一个irony——厂家认为它的卖点是支持到32比特、192K的高码率音轨,但实际我听下来,尽管它确实能“支持传输”高码率的音轨,但得到的效果并不如人意。那这种数字规格的宣传,岂不是成为噱头?还就真是。
最近我正好刚听过STELLO U3 数字界面。虽然U3是靠USB口供电的,但声音素质绝对比这个UC192要好得多,在同样的系统里试听,结像要更为精细而凝聚,频宽也更好,表现出更多声音信息。所以是否USB口供电,不是决定因素。
不过在这里我想加一个备注:每个人的电脑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假如你的电脑接UC192后能够稳定地用上WASAPI输出,那声音还是可以的,会比我试听时的DS模式明显地细致、透明、细节好一些。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能用WASAPI输出就尽量用WASAPI,声音会更好。
看来,如果采用同步自适应模式(Adaptive
Mode),还是必须有多重PLL的机制,对来自电脑的数据进行多级校正,才能达到较好的音质。PC-FI的声音问题,最终都可归结到一个症结——在电脑内部产生的音频流的jitter比较高。数字界面也好,解码器也好,如果采取同步模式,都必须能把来自电脑的音频流的jitter降下来,降到很低,才能达到优良的声音品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