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08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搞入耳 究竟多"入耳"?

(2009-10-03 20:21:16)
标签:

耳塞

入耳式耳塞

分类: 发烧理念

当初美国Etymotic研究入耳耳塞时,肯定做梦也想不到,入耳耳塞这个东西竟然能象现在这么"风靡",以至于所有的耳机厂家都卷入其中,以至于传统的贴耳式耳塞近几年毫无进展,几乎可以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文物.
 

人人搞入耳 <wbr>究竟多"入耳"?

 

最先开始研究入耳式耳塞的美国Etymotic, Westone公司都是专业研究听力保护装置的专业公司,并非HI-FI耳机公司. 之后以制造话筒而知名的舒尔公司开始关注并进入这个领域. 同时诞生了Ultimate Ears这么一家小公司,它的成立目的是为歌手提供舞台返听耳塞,即歌手在舞台上表演时监听伴奏效果用的耳塞产品. 传统上舞台返听是用喇叭,但是用入耳式耳塞做舞台返听十分方便,所以当时出现了这么一种需求和趋势.

至此,所谓的"美国四大入耳厂家"背景我们都知道了. 其中三家是做听力保护,舞台返听产品的,一家是做话筒的,他们的背景都并非传统HI-FI耳机.
 
入耳式耳塞的星星之火就这么被这几家小公司点燃了. 当然,之前象SONY等消费类大公司也已经推出过有入耳式概念的耳塞,比如大家熟悉的ED系列,但并未成为主流. 主流仍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贴耳式耳塞.

那为什么入耳式耳塞会迅速风靡,并流行到令传统贴耳式耳塞"无地自容"的程度呢? 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它的隔音性能.
 
入耳式耳塞和传统贴耳式耳塞,不论音质高下,最大的本质区别,就是隔音性能. 贴耳式耳塞犹如头戴耳机里的开放式耳机,用它播音乐时,并不阻挡周围的环境声,而入耳式耳塞则能较好地阻隔掉环境声,使用者即使身处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也能安然聆听音乐,而不被环境声所干扰.

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安全性的问题,因为使用入耳式耳塞时,如果隔音性能非常好,很容易使人不注意周围的喇叭声,车辆声,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所以一般是建议在安全,不动的环境下使用入耳式耳塞,而不要在移动状态中使用它.

从声音角度说,两者还有一个区别: 贴耳式耳塞都是采用动圈单元制造的,而入耳式耳塞则有动圈单元的产品,也有动铁单元的产品.
 
很多发烧友的意识里,存在一个理念,觉得动铁单元比起动圈单元要"先进". 其实此事并不如此简单. 动铁发声技术固然确实是比动圈技术晚出现,要"新"一些,但两者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依靠电磁感应原理,以一小片振膜发声. 动铁单元并不是以一块移动的铁片来发声的(这是很多人的误解).  

与传统的动圈单元相比,动铁技术主要的优点是在于体积小,这就可以把耳塞做得更小,以便塞入耳道,并且可能把一个耳塞做成两单元,三单元,甚至四单元.  当然,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以为单元越多,声音必然越好. 并不是这样的. 设计得好的单单元耳塞,音质可以非常好,好到丝毫不弱于两单元,三单元的耳塞. 设计不够好的多单元耳塞,也可以声音非常一般化.
 
星星之火后,就是燎原了. 这个"燎原",还是靠那些传统耳机厂家们来完成的. 这个历程,我在这里稍微回顾一下.


森海塞尔: 最早是CX300入耳耳塞. 这个CX系列后来发展开来,形成了多个型号. 08年推出了IE系列高级产品. 目前最高级的是IE8,但仍采用传统的动圈单元.

http://www.it.com.cn/f/audio/064/3/060403_cx300_1.jpg究竟多"入耳"?" />

AKG: 最早是K324P这款产品,这是一款不错的耳塞,而且外型和森海CX300几乎完全相同. 之后09年又推出几款入耳产品,如K330,K340等,而且与森海的情况一样,都是动圈式的设计.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K324P.jpg究竟多"入耳"?" />

拜亚动力: 最早是一款DTX50. 这个产品可以说不成功,推出后又被"招回". 现在又推出了DTX100. 也都是动圈式的设计.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DTX50.jpg究竟多"入耳"?" />

KOSS: KOSS倒是早就有了一款名为Plug的入耳式耳塞,并且非常流行. Plug之后演变为Spark Plug. 之后KOSS又推出KEB系列耳塞(KEB意为Koss Ear Buds),包括了KEB 20, KEB24, KEB79等动圈入耳耳塞. 新近的产品还有KDX100,KDX200,KDX300等.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sparkplug.jpg究竟多"入耳"?" />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KEB24.jpg究竟多"入耳"?" />


 
日本方面,几大传统耳机厂家个个都不落后,而且走得飞快,显示出了日本人极其敏锐的商业感觉.

SONY: 有着EX51,EX71,EX81,EX90,,EX300,EX500,EX700等各个档次的动圈式入耳耳塞. 很显然,眼光敏锐的SONY很早就已经把入耳式耳塞当成了主流. 贴耳式耳塞没有什么进展,卖了N年的E888继续在卖.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EX700SL.jpg究竟多"入耳"?" />

铁三角: 动圈式入耳的CK系列,从CK31,CK32开始,风靡一时,型号发展出几乎"无数"(CK6,CK7,CK1,CK52,CKM30,CKM50,CKM70,CKF300,CKS50,CKS70...... ); 动铁设计的入耳耳塞起始于CK9,又发展为双单元的CK10,三单元的CK100.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CK10.jpg究竟多"入耳"?" />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ck100.jpg究竟多"入耳"?" />

天龙: 日本天龙的耳塞产品全部是入耳,"入耳率"达100%. 最高档的是C751,俗称"子弹头",但这也是个动圈单元产品. 最低的是入门产品C252,也十分畅销.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ahc751.jpg究竟多"入耳"?" />


JVC: 这个国内见得不多,但也有销售,比方安润公司这里就有卖. 比如FX66这个型号,有一定的知名度.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fx66-d.jpg究竟多"入耳"?" />

最后,美国GRADO也在09年推出了两款入耳耳塞产品,分别是动圈式的iGi,和动铁式的GR8.

http://www.av-2000.com/shop/pic/earphone/gr8.jpg究竟多"入耳"?" />

http://bbs.headphoneclub.com/attachments/month_0909/20090930_00bde6ced254584d095d32s9OMzi5wBx.jpg究竟多"入耳"?" />

德国歌德(German Maestro)的入耳式耳塞我见过样机图片,但到目前还未见到正式上市的产品. 在此一提.
 
有必要一提的还有日本STAX独特的001耳塞. 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款"静电式入耳耳塞".
 

http://bbs.headphoneclub.com/attachments/month_0910/20091003_0296389d4c86353f0dfblgkXN6xkz7yR.jpg究竟多"入耳"?" />

 

以上的历史追踪并不是为了记流水帐! 是为了自然地推出下面我总结出的几个规律.

1.传统HI-FI耳机厂家们几乎无一例外,都认同了入耳式耳塞的主流地位,并投入了精力进行研发.

2.传统HI-FI耳机厂的入耳式耳塞以动圈为主流,动铁产品为少.

让我们看一下: SONY,DENON,森海塞尔这三家产品甚至连价格昂贵的顶级产品都是动圈的: SONY的EX700SL,天龙的C751,森海的IE8都身价不菲. 这说明这些厂家仍认为传统的动圈单元技术是最好的.  

铁三角有CK9,CK10,CK100三款动铁耳塞. 美国歌德有GR8一款动铁耳塞. 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 都体积很小巧. 特别是铁三角的CK10和歌德的GR8,可能是体积最为细小的入耳耳塞产品. 显然,这两个厂家之所以在他们的高级入耳产品里选择了动铁单元,就是为了达到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塞入"的目的.

3. 最后,这些传统HI-FI耳机厂家的高级入耳产品,都继承和发扬了其头戴式耳机产品的传统音色.

所以喜欢森海HD600和HD650耳机的人,会在IE8身上感觉出熟悉的"森海声"; 喜欢铁三角高端耳机清甜娇美之声的,会在CK10,CK100身上找到那迷人的个性美; 钟情于GRADO耳机热情开扬之声的,也会对GR8耳塞感到非常认同和满意.

日本DENON的头戴耳机系列,与其入耳耳塞系列,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声音认同感. 我在介绍天龙耳机的那个帖子里已有阐述,在此不赘.

仅从音质角度讲,头戴式耳机当然有着更为全面而忠实的表现,再好的入耳式耳塞也必然存在音质上的妥协和局限. 但与此同时,耳塞有着大耳机无法比拟的携带方便性,易用性,隔音性,所以传统的HI-FI耳机厂们,也越来越多重视入耳耳塞产品,并且将它们传统的音响审美观融合到了其入耳耳塞产品中.
 
 
与此同时,不得不提一下入耳式耳塞压制下的牺牲品——传统贴耳式耳塞. 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它被入耳式压制得几乎停滞不前,没有生机了.

比如,SONY的老古董E888SP/LP耳塞,多少年了 ...... 居然还在生产,我们这里还能稳定地卖掉. 实在是因为888之后,SONY好象在帖耳耳塞方面就没有成就了. 精力全花在入耳上了.

铁三角,除了前几年的CM3,CM7,CM7Ti,后来好歹改款为CM700和CM700Ti现在还在卖,但遗憾的是,老实告诉大家,没什么人买了,这我很清楚.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smilies/default/mad.gif究竟多"入耳"?" />

OK,森海还在做. 对的,MX400,MX500的辉煌虽然不再,但现在的MX160,MX360,MX760什么的,还算能卖卖. AKG当年的K12P,K14P贴耳式耳塞一度很好卖,但之后AKG的贴耳式耳塞也不灵了,到现在没有哪个AKG耳塞可以说得上"好卖"了.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一下,虽然贴耳式耳塞貌似很不得志,但也不可能被入耳式耳塞一统天下. 原因很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和适应入耳式耳塞的. 入耳式耳塞虽然有较好的隔音效果,但毕竟是要塞入耳道的,对耳道来说毕竟是个"异物",多少会造成一些异物感和不适感. 有些耳塞要塞得很深才能得到良好效果(比如Etymotic),舒适度方面的问题一直被人诟病. 而传统的贴耳式耳塞虽然不怎么隔音,但佩戴舒适,很少有人对它的舒适度提出意见,或不习惯佩戴. 这是它无可争议的好处.
 
 
 
最后,分析一下入耳式耳塞的声音.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东西.
 
入耳式耳塞很有意思的一点是: 把低频做多,做强,用上海话说,是"戆徒也会",但把整体声音做平衡,把低频的质做好,而不是一味量多,却要困难得多. 由于入耳式耳塞的本质特点就是用阻尼物质封闭耳道,把耳道堵起来,所以耳塞单元发出的低频能量是被关在耳道这个密闭空间里的,很容易得到很强很多很重的低频.
 
低端的入耳耳塞,除了少数例外(比方铁三角低端入耳),低频清一色是量多,强劲,但偏浑浊. 同时由于低频很强的缘故,高频被掩盖掉,缺乏细节. 低端入耳不管什么牌子,基本特性都是这样的.
 
说到这一点时,又必须指出一点: 入耳式耳塞是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和口味,自行调整低频多少的. 一副入耳式耳塞在使用不同材质和大小的耳套时,声音是不同的,特别是低频的表现,可以差别非常大. 佩带时插的深浅,松紧程度,都会影响低频的多少,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声音效果.

简单说就是根据你对低频的要求,可以通过佩带的深浅松紧,耳套的大小选择,来获得个人最满意的声音. 大体上说,选择偏大的耳套,低频增加;选择海绵套,低频增加;佩带得深一些,塞得紧一些,低频增加. 反之选择偏小的耳套,佩带得松一些,浅一些,选择硬的硅胶耳套,低频会减少.

至于什么样的效果是最正确的,我觉得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 本身这就是一个给用户自己调整的方式,而且每个人的耳道也是不同的. 既然没有一个"标准的耳道",当然也就不存在一个标准正确的方式. 厂家提供不同尺寸和材质的耳套给用户,就是给用户利用来调整的.
 
 
不考虑低端入耳的话,在中高端入耳耳塞里,也是低频偏强劲的多,低频偏少的,较为少见. 低频强劲的,SHURE E5C(SCL5),SE530,都是低频非常强劲浑厚的(以我的口味看E5C有些过了,SE530更平衡),UE 5PRO,5EB也是低频很重的,特别是5EB,简直有些变态了. 歌德GR8在驱动充沛时低频力度扎实,接近GRADO大耳机的风格,也就是量不多,但劲道/力度足. 动圈耳塞里森海的IE8和天龙的C751都有着厚实有力的低频.
 
低频不多的,典型例子一个是Etymotic ER4S,ER4B,另一个是铁三角的三款CK9,CK10,CK100. 别看CK100是铁三角的顶级耳塞了,但低频依旧不多,和中高频衔接得很自然,并无半点突出低频之处.  
 
从音乐类型说,最适合大型交响,大编制音乐一类的,我觉得要数森海IE8和SHURE SE530. 声底厚实,声场较为宽大也有深度,属于比较适合大场面音乐的. 当然即使是这样,它们和头戴大耳机相比,也是输得蛮多的,总的来说耳塞毕竟不可能在声场规模上去和大耳机比.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讲这个问题,可以参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abtw.html )
 
播放人声最动听的,一个是歌德GR8,一个是SHURE SE530. 有些人会说铁三角CK10和CK100的人声也非常好,但那属于一种高度修饰化的音色,有喜欢的(比如铁三角耳机的fans),也有很不喜欢无法接受的. 我个人偏爱的是GR8,中频准确,直接而质感优良,兼之音色圆润柔和,不突出齿音,用来欣赏流行歌曲,真是非常迷人. SE530的中频段不象GR8那么直接,质感稍差,但音色丰厚柔韧,效果也颇为突出.
 
铁三角的CK10和CK100应该算是入耳耳塞里高频最为华丽而精致的. 当然Etymotic ER4S和ER4B的高频解析和透明度都十分好,但听感偏清澈和冷静,没有铁三角CK10,CK100那般华丽,润泽而细腻的高频音色. 论高频音色之灿烂而华丽,CK10和CK100真是值得一听的.
 
我在一篇评论苹果Touch播放器搭配不同耳机耳塞的文章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ecv7.html ),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想引用过来,说明我的一个观点:
 
非定制的入耳式耳塞,以我们目前专业厂家们能做到的水准,似乎存在一个"玻璃天花板".  这或许是目前动铁单元的技术局限所造成的.

这个"天花板"表现为: 一个耳塞,只能在"把低频做好,妥协高频"或者"把高频做好,妥协低频"两个趋向之间选择一个,无法做到"高,中,低都毫无妥协地做好". 我们看CK100. 它把高频做得非常出彩,明亮纤细,华丽多汁,也不刺耳,保持了柔和的听感,但它牺牲了低频段的延伸和力度,而且牺牲的程度不小. 再看E5C,它把低频做得非常出彩,强劲有力,弹性十足,令人满意,但它牺牲了高频的延伸,光泽,细节,而且牺牲的程度同样不小! Westone的两个产品,高频水准不如CK100,低频表现不如E5C,两头都有所妥协,它的设计理念是中庸,保守.

有没有哪个非定制的入耳耳塞能把高频做到CK100的水准,低频做到E5C的水准? 目前我没有看到. 这就是我所说玻璃天花板的含义. 我认为这是技术限制,不是厂家不想做出这样的产品. 厂家们做梦都想做! 但可惜目前动铁单元的素质还无法满足.  

当然,定制耳塞的表现确实要上一个层次,看来只有依靠定制耳塞那样的做法,把人的耳道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封闭,使耳塞单元和人的耳道吻合得天衣无缝,才能使动铁耳塞达到全频都比较理想的境地.
 
动铁耳塞目前的状况,我联想到一个成语是"捉襟见肘". 什么意思呢? 就是衣服就这么点长度,你遮住了"襟",就露出了"肘",你拉过来遮住了"肘",那么sorry,"襟"就露了. 总之是衣服不够长的原因. 如果你是在安静的室内环境中听,我强烈建议考虑头戴式耳机. 在此情况下动铁耳塞是性价比很低的.
 
 
这加黑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我的实在话: 入耳式耳塞最大的优势是隔音性能,以及携带方便. 音质方面,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它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天花板",捉襟见肘,是无法和头戴式大耳机相比的. 如果是在家里欣赏音乐,用台机音源,耳放,后面却是一副入耳式耳塞,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滑稽的一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