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英国声
(2009-08-14 11:42: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HI-FI不仅仅是电声技术上的成就和结果,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的审美特点.
我以前写过一篇叫"音响的背后是文化"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09sm.html
), 虽然是老文了,限于水平,写得不怎么样,但那意思,大致是没错的.
就我个人的音响审美口味而言,我最敬佩美国声器材,对优秀的美国声器材抱一种"admire"的态度,但最觉得贴心,亲切,舒服的,一直是英国声.
就我个人的音响审美口味而言,我最敬佩美国声器材,对优秀的美国声器材抱一种"admire"的态度,但最觉得贴心,亲切,舒服的,一直是英国声.
我最早接触HI-FI器材的时候,是在念大学. 当时国内出现的进口器材,已经有日系,英系,美系.
英国以外的欧系器材很少,比如北欧,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的器材都很少见,也许是因为价格太过昂贵之故.
当时见得到的日系器材,有SANSUI,松下,健伍,先锋,SONY,LUXMAN,TEAC等,英系器材,B&W,Rogers喇叭是比较多见的,还有Monitor
Audio,ProAc,Mission等,美系器材,已经有了Mark
Levinson的放大器,Infinity,JBL的喇叭等.
我那时当然啥也买不起,只能看着东西YY而已. 但喜欢到处蹭听. 蹭听下来,最感动我的,就是B&W, Rogers,ProAc的典型英系喇叭.
我那时当然啥也买不起,只能看着东西YY而已. 但喜欢到处蹭听. 蹭听下来,最感动我的,就是B&W, Rogers,ProAc的典型英系喇叭.
人有一点是很奇妙的. 过去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一些瞬间的主观感受,竟然会穿越时间,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 而当时别的事情,感受,都已经忘记得精光了.
我牢记着最初听到B&W喇叭,Rogers喇叭,ProAc喇叭时的感动. 当然那些喇叭的声音放到现在,也许根本不能令我如何了,因为这么多年过去,眼界已完全不同了. 但当时的"第一次听",就是令我那么地感动. 我觉得它们是真正地触摸到了我的心底,打动了我心底的某些"心弦"或者神经. 或者说,按摩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竟然还记着当时听的音乐. 弦乐 ... 人声 ... 优雅的轻音乐 ...
B&W喇叭表现出的弦乐声音,仿佛是有灵魂的,那是我在美国喇叭上没有听到过的优美声音. 难以名状.
那种感觉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ProAc喇叭表现出的优雅,轻盈的音色,令我当时有"如听弦乐耳暂明"的感觉. 什么叫"一听钟情"?
我当时就是.
美国喇叭如JBL, Infinity,当时我也听了,而且听的都是较高档的型号. 有意思的是,听后觉得很admire,很崇敬 ... 但它们就是不能按摩到我的心底.
美国喇叭如JBL, Infinity,当时我也听了,而且听的都是较高档的型号. 有意思的是,听后觉得很admire,很崇敬 ... 但它们就是不能按摩到我的心底.
这个感受到今天还是这样的: 优秀的美国器材,令我非常崇敬,佩服,但最令我感到亲切,贴心,按摩到心底的,还是英国器材.
无论是Harbeth, ProAc, B&W, Castle (指老Castle,), Ruark
(指老Ruark), Spendor, 播放起来都能令我感到舒心.
而那些听感惊人,高科技感强烈的美国喇叭,仍是只能使我"震惊",使我敬佩,使我兴奋,而不是想躺下来静静地欣赏音乐.
当然,那种传统的,色调昏黄,音色浓郁,中频过分突出的老派英国声,我也是不太喜欢的. 我更喜欢的,是所谓"新派英国声".
它有着更好的两端延伸,整体解析,通透度,但保持着传统英国声的细腻,温和,文雅,中频密度良好的特点. 用形容词的话,我会形容它为"清新,精致,甜美". 英国声也在随着国际音响大潮流而演化,变得比以前更注重解析力,透明度,两端延伸,但无论怎么演化,它总是保持着传统英国声审美的一些特质.
那是它骨子里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管里流淌的东西. 这是很有意思的.
很多发烧友希望中国的HI-FI厂家们能形成一个"中国声",但这么希望了很多年了,还是没影子的事. 原因之一可能和中国的文化断层有关. 我们的HI-FI设计师们,个个电路精熟,很多抄板起家,模仿名机入手,但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教育背景,文化熏陶,共同的审美文化呢? 恐怕没有. 所以梦想中的"中国声"在可预计的未来仍只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已.
很多发烧友希望中国的HI-FI厂家们能形成一个"中国声",但这么希望了很多年了,还是没影子的事. 原因之一可能和中国的文化断层有关. 我们的HI-FI设计师们,个个电路精熟,很多抄板起家,模仿名机入手,但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教育背景,文化熏陶,共同的审美文化呢? 恐怕没有. 所以梦想中的"中国声"在可预计的未来仍只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已.
英国的HI-FI器材除了吸引我的声音特质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 中低价位的器材做得多,做得熟.
按理说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一个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但英国人传统上很注重设计制造中低价位的HI-FI器材,也许是为了出口多赚外汇吧.
我刚开始发烧时,市场上就有不少平价的英国器材. 四五千一台的合并式放大器(Rega, Onix, Audiolab, Naim, Creek, Cyrus, Musical Fidelity, Sugden ... ),五六千一对的书架喇叭(B&W, Rogers, JPW, ProAc, Epos, Monitor Audio, Mission, Wharfedale ...) 都是很典型的. 英国当然也有数万元,十多万元的极品器材,但英国人确实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更喜欢做中低价位的器材. 当然,自从发觉中国的低廉人工制造成本之后,很多英国器材都只在英国设计,把制造转移到台湾和大陆来了. 还有一些原本英国的牌子,被中资收购或控制,成为"假英国"的牌子,渐渐就失去了英国声的魅力和神髓. 比方Mission,Rogers,Wharfedale喇叭,Audiolab放大器,以前多么风光,但现在 ...... 可惜的是这样被中资介入的英国牌子还不少. 我一度蛮欣赏的Castle喇叭也成为其中一员. 传统英国声牌子在中国制造问题不大,但被中资收购,就绝不是利好消息.
我刚开始发烧时,市场上就有不少平价的英国器材. 四五千一台的合并式放大器(Rega, Onix, Audiolab, Naim, Creek, Cyrus, Musical Fidelity, Sugden ... ),五六千一对的书架喇叭(B&W, Rogers, JPW, ProAc, Epos, Monitor Audio, Mission, Wharfedale ...) 都是很典型的. 英国当然也有数万元,十多万元的极品器材,但英国人确实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更喜欢做中低价位的器材. 当然,自从发觉中国的低廉人工制造成本之后,很多英国器材都只在英国设计,把制造转移到台湾和大陆来了. 还有一些原本英国的牌子,被中资收购或控制,成为"假英国"的牌子,渐渐就失去了英国声的魅力和神髓. 比方Mission,Rogers,Wharfedale喇叭,Audiolab放大器,以前多么风光,但现在 ...... 可惜的是这样被中资介入的英国牌子还不少. 我一度蛮欣赏的Castle喇叭也成为其中一员. 传统英国声牌子在中国制造问题不大,但被中资收购,就绝不是利好消息.
再扯开去说几句. 我觉得英国人虽然看上去比较刻板,面目不活泼可爱,但从英国人的音乐和搞的HI-FI器材看,英国人应是感性多于理性的.
英国作曲家的音乐,20世纪的几位代表人物如Walton,Elgar,Vaughan Williams,我觉得在他们的音乐中,都是感性成分大于理性成分的. 不少作品有种英国作曲家典型的味道,一种比较"粘稠",有些"昏黄",忧郁起来很动人,激动起来也很动人的味道. 较典型的,可以听听Elgar(艾尔加)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还有Walton(沃尔顿)那首著名的中提琴协奏曲.
英国HI-FI器材大体来说也是这样,感性的吸引力比较突出. 它往往不是以频响展宽,动态幅度,强悍力度,速度感,瞬态性能等"硬技术素质"来征服你,而是以细腻优雅的姿态,甜美粘滞的音色,动人的人声和弦乐来吸引听者.
在欣赏音乐方面,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我也喜欢有感性的,价位相对合适的HI-FI陪伴. 英国HI-FI是符合我要求的良伴.
资深的烧友都知道,硬素质优异全面,又能表达出音乐感性魅力的HI-FI器材,都是天价,而且越来越天价 ...
对我来说,稍微降低一些对"硬素质"和"全面性"的要求,更多追求音乐的感动,心灵的按摩,是更加实际的选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