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和虚拟的对峙
(2009-08-11 21:50: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烧理念 |
关于音乐记录媒体的未来趋势问题,我以前做过一个预测:
网络播放,网络下载将成为未来趋势,唱片类的音乐记录媒体将逐渐退出主流,成为小众产品.
这个预测是有一个风险因素的,那就是到底"实物媒体"对我们的价值有多大? 我想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在我们身处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存放在电脑上,网络上,而且不光是存放,还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地调取,欣赏,使用.
传统上我们有相册,厚厚一本一本的,但现在很多人有了电子相册,网络相册,还有随身浏览器(iPod Touch一类).
传统上我们有书,一书柜一书柜的,但现在我们有了电子书,翻阅,查询,都非常方便.
传统上我们有唱片,磁带,现在我们可以网络播放,下载,拷贝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播放.
传统上我们有的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现在新式的替代品,都是能用,而且用起来很方便,但并非"实物"的虚拟存在.
这个预测是有一个风险因素的,那就是到底"实物媒体"对我们的价值有多大? 我想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在我们身处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存放在电脑上,网络上,而且不光是存放,还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地调取,欣赏,使用.
传统上我们有相册,厚厚一本一本的,但现在很多人有了电子相册,网络相册,还有随身浏览器(iPod Touch一类).
传统上我们有书,一书柜一书柜的,但现在我们有了电子书,翻阅,查询,都非常方便.
传统上我们有唱片,磁带,现在我们可以网络播放,下载,拷贝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播放.
传统上我们有的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现在新式的替代品,都是能用,而且用起来很方便,但并非"实物"的虚拟存在.
这里面就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实物"带来的拥有感的问题,另一个是使用体验的问题.
一个"实物",能带给人真正的拥有感,自豪感,珍贵感. 比方,我拥有一书柜的书籍,我看着这一大柜子的书,就觉得很爽. 或者我拥有一柜子的CD唱片,即使我不听,很少听,但我坐在沙发上欣赏这么一柜子的唱片,心里也很感满足. 我还可以没事取出这些唱片,一张张摩挲,观摩,查阅,欣赏.
我家里有很多相册,是特意买的很大开本,很厚的相册,里面帖满了各个时期的,各个地方拍摄的照片. 没事我喜欢取出来乱翻,即使不乱翻,摆着看看我也觉得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我的一段段历史,有一个个值得记忆的瞬间.
然而如果我没有这些书籍,相册,唱片,只是在我的电脑硬盘上有它们的"电子版",或者在某个网络空间上有这些书籍,唱片,照片的"文件",尽管理论上我还是有这些东西,但实际上,给我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只有实物的东西,才有可能是珍贵的. 电子形式的东西,没有珍贵的,因为可以任意复制传播.
一个"实物",能带给人真正的拥有感,自豪感,珍贵感. 比方,我拥有一书柜的书籍,我看着这一大柜子的书,就觉得很爽. 或者我拥有一柜子的CD唱片,即使我不听,很少听,但我坐在沙发上欣赏这么一柜子的唱片,心里也很感满足. 我还可以没事取出这些唱片,一张张摩挲,观摩,查阅,欣赏.
我家里有很多相册,是特意买的很大开本,很厚的相册,里面帖满了各个时期的,各个地方拍摄的照片. 没事我喜欢取出来乱翻,即使不乱翻,摆着看看我也觉得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我的一段段历史,有一个个值得记忆的瞬间.
然而如果我没有这些书籍,相册,唱片,只是在我的电脑硬盘上有它们的"电子版",或者在某个网络空间上有这些书籍,唱片,照片的"文件",尽管理论上我还是有这些东西,但实际上,给我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只有实物的东西,才有可能是珍贵的. 电子形式的东西,没有珍贵的,因为可以任意复制传播.
新式的"虚拟物"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它无法带给主人一种只有实物才能带来的拥有感,自豪感,满足感,珍贵感.
有爱好者告诉我,他拥有1TB的音乐,都是无损压缩的! OK,确实很多,比方巴赫,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他都有.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那一堆硬盘里,怎么去感受到它们的实际存在? 如果塞给我一个服务器,或1TB的硬盘,告诉我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音乐全部在里头,一点没拉下,还有多个版本,我是否有种满足感,拥有感了呢? 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我确切地知道,如果给我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拥有上千张CD,摆满一架子,里面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全部作品. 那才叫爽. 有了这个,我肯定不要那1TB了.
有爱好者告诉我,他拥有1TB的音乐,都是无损压缩的! OK,确实很多,比方巴赫,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他都有.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那一堆硬盘里,怎么去感受到它们的实际存在? 如果塞给我一个服务器,或1TB的硬盘,告诉我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音乐全部在里头,一点没拉下,还有多个版本,我是否有种满足感,拥有感了呢? 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我确切地知道,如果给我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拥有上千张CD,摆满一架子,里面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全部作品. 那才叫爽.
书籍的问题是一样的. 家里藏书万卷,那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那感觉一定特爽.
而如果家里没有一个书柜,看不到一片纸,所谓的"书"都是电子文档,我不晓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即使你给我全世界所有书籍的文档,一堆服务器摆在我家里,全世界任何一本书,只要我想读,可以随时打开电脑调出来读,我也觉得毫无感觉.
如果我走进一位朋友的家,看到他家里满满几书柜的精美书籍,再走进另一位朋友的家,他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然后他告诉我他的电脑里有全世界所有的书 ...... 你认为两人给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我走进一位朋友的家,看到他家里满满几书柜的精美书籍,再走进另一位朋友的家,他家里一本书都没有,然后他告诉我他的电脑里有全世界所有的书 ...... 你认为两人给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上面说的是"拥有感""自豪感""文化味"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使用体验上的.
我不知道下一代人会有怎么样的使用体验,但我这代人,包括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更喜欢一卷在手,坐在沙发上,或躺或卧或半卧,开卷读书的感觉. 读电子书? 据我观察,那是一些人在地铁上,飞机上干的事.
在家里睡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看电子书? 我觉得这应该蛮稀罕的吧.
这是一个User Experience的问题. User Experience是最难改变的,或者说,要改变它,必须支付很大的代价.
我不知道下一代人会有怎么样的使用体验,但我这代人,包括我认识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更喜欢一卷在手,坐在沙发上,或躺或卧或半卧,开卷读书的感觉. 读电子书?
这是一个User Experience的问题. User Experience是最难改变的,或者说,要改变它,必须支付很大的代价.
当然,历史上出现过很多User Experience改变的事情.
一般的情况是,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并商品化,它改变了人们做某件事情的行为习惯.
比方,旧时人们生炉子取暖,现在开空调取暖,旧时人们靠柴火烧菜,现在用煤气灶.
旧时人们没有复印机,靠誊写,现在用复印机,要几份有几份.
所以我们注意一下,新技术改变人们使用习惯的情况,一般都是很实用的场合. 新技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便利做某件事,或者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所以旧的使用习惯才被一举消灭,不管它曾多么根深蒂固.
然而看书,听音乐,观赏照片 ...... 这些事情的性质有些特别. 这些事情都包含了人们"主观去欣赏""在欣赏中获得乐趣"的性质. 翻阅一本实物的书,看到一半折个耳朵,插个书签,闻着那书香 .... 取出一张CD放进机器,按PLAY键,顺便看看内页说明 ...... 它们都不是只需要结果的,很实用主义的事情. 整个事情中我们获得的乐趣,享受,有一部分是和这些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再高明的新技术,再方便,再便捷,如果它们损害了人们看书,听音乐,观赏照片的习惯乐趣,那就会造成问题!
所以我们注意一下,新技术改变人们使用习惯的情况,一般都是很实用的场合. 新技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便利做某件事,或者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所以旧的使用习惯才被一举消灭,不管它曾多么根深蒂固.
然而看书,听音乐,观赏照片 ...... 这些事情的性质有些特别. 这些事情都包含了人们"主观去欣赏""在欣赏中获得乐趣"的性质. 翻阅一本实物的书,看到一半折个耳朵,插个书签,闻着那书香 .... 取出一张CD放进机器,按PLAY键,顺便看看内页说明 ...... 它们都不是只需要结果的,很实用主义的事情. 整个事情中我们获得的乐趣,享受,有一部分是和这些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再高明的新技术,再方便,再便捷,如果它们损害了人们看书,听音乐,观赏照片的习惯乐趣,那就会造成问题!
所以,书籍和相册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只说唱片磁带.
它们作为实物的音乐记录媒体,带给我们的拥有满足感,实在感,自豪感,珍贵感,我认为是虚拟的wav文件,无损文件,所无法替代的.
从实用性角度看,一硬盘的wav文件和一柜子的CD唱片,是等同的. 因为在你需要听音乐时,不管是打开电脑播wav,还是打开CD机塞入碟片,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你听到了想听的音乐.
但如我前面分析,听音乐这件事,并不100%是关乎实用性的. 还有实用性之外的涵义. 这部分涵义,虚拟的文件是无法满足我们的. 只有实物,只有CD碟,磁带,黑胶大碟,才能满足我们.
从实用性角度看,一硬盘的wav文件和一柜子的CD唱片,是等同的. 因为在你需要听音乐时,不管是打开电脑播wav,还是打开CD机塞入碟片,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你听到了想听的音乐.
但如我前面分析,听音乐这件事,并不100%是关乎实用性的. 还有实用性之外的涵义. 这部分涵义,虚拟的文件是无法满足我们的. 只有实物,只有CD碟,磁带,黑胶大碟,才能满足我们.
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有些唱片公司开始以收费提供下载的方式销售唱片.
比方在德国唱片公司(DG)的网站上,你花点钱可以下载整张CD的内容,包括PDF格式的封套和内页说明.
这里面有一个我觉得滑稽的地方. 唱片的封套和内文说明. 这个东西是依附于实物媒体的,是实物CD的一个组成部分. 很多乐迷,包括我在内,喜欢买回一张CD后,边听,边仔细地读它的介绍说明. 我前面说了,这是一种乐趣. 印刷得精美的CD封套更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但现在唱片公司既然提供了音乐的下载,再提供PDF格式的封套干什么呢? 如果我把它打印出来,但手头又没有CD碟,你说我该怎么处理它呢? 帖在墙上? 蛮搞笑的. 也许唱片公司希望我们在电脑显示屏上阅读这些PDF文件? 那又何必做成PDF格式,直接提供唱片录音背景资料的WORD文档即可. 或者,干脆利用电脑多媒体的功能,边播放文件时,边显示出乐谱,那才是有意义之事.
总之我觉得唱片公司提供音乐下载,然后给你PDF格式的封套及内页说明,是一件蛮"过渡性质"的事情.
这里面有一个我觉得滑稽的地方. 唱片的封套和内文说明. 这个东西是依附于实物媒体的,是实物CD的一个组成部分. 很多乐迷,包括我在内,喜欢买回一张CD后,边听,边仔细地读它的介绍说明. 我前面说了,这是一种乐趣. 印刷得精美的CD封套更是很有欣赏价值的. 但现在唱片公司既然提供了音乐的下载,再提供PDF格式的封套干什么呢? 如果我把它打印出来,但手头又没有CD碟,你说我该怎么处理它呢? 帖在墙上? 蛮搞笑的. 也许唱片公司希望我们在电脑显示屏上阅读这些PDF文件? 那又何必做成PDF格式,直接提供唱片录音背景资料的WORD文档即可. 或者,干脆利用电脑多媒体的功能,边播放文件时,边显示出乐谱,那才是有意义之事.
总之我觉得唱片公司提供音乐下载,然后给你PDF格式的封套及内页说明,是一件蛮"过渡性质"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唱片这个实物音乐媒体的独特优点,放进 "唱片
or 音频文件"
的平衡公式中,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即使网络播放,网络下载再便捷,音质也丝毫不弱于CD,它就必定能把CD扫入冷宫,成为新一代主流音乐媒体吗?
CD的销量在逐年减少,网络下载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无疑的,但CD销量是会减少到极为可怜的"小众地位",还是减少到一定%之后稳定下来,和网络下载构成一个平衡状态?
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遽然下判断了.
就我个人判断而言,我相信从现在起5年左右的未来,音频文件播放形式将是主流,也就是说50%,甚至60-70%以上的音乐播放是以这个形式. 但CD,SACD等实物音乐媒体,能剩下多少江山,就不太好判断了. 这将取决于实物音乐媒体带给人们的实际拥有感,自豪感,珍贵感,还有欣赏一张实物唱片的体验感受,对多少人来说是重要的.
就我个人判断而言,我相信从现在起5年左右的未来,音频文件播放形式将是主流,也就是说50%,甚至60-70%以上的音乐播放是以这个形式. 但CD,SACD等实物音乐媒体,能剩下多少江山,就不太好判断了. 这将取决于实物音乐媒体带给人们的实际拥有感,自豪感,珍贵感,还有欣赏一张实物唱片的体验感受,对多少人来说是重要的.
最后,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不妨告诉我,也告诉大家:
在实物音乐媒介,和看不见摸不着的音轨文件之间,你的选择是什么?
(完)
后一篇:我爱英国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