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重阳节该如何尊老爱老

(2017-10-27 20:20:06)
标签:

随笔

九月九日重阳节

杂谈

分类: 2017年

    重阳节,如今已被定为老人节。除了登山、吃糕点、赏菊这些传统习俗,而敬老爱老也成为重阳节的新风尚。其实,像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因月、日两九相重,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节”。重阳节延续年代久远,早在汉代的文献里已被文人提及。是否在更早的时期已形成,学界没有确凿的考证。而到了魏晋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中对重阳节的记载相当丰富,可以说重阳节在当时已盛行于广大民间。此后则历代沿袭至今。另外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人对自然时序的意识相联系。但传说的确立却是重阳节相关信仰、仪式获得“合法性”的一种象征。与登高相伴随的饮菊花酒、佩戴茱萸这样的节俗事象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间思维方式的解释——因为它们能让瘟魔退避,人们由此可以远离疾病灾祸,保持健康安乐。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呈现,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开始淡漠,敬老爱老助老在成为一些人的空谈,一些人成为践行“孝”道的旁观者、局外人。当前,随着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提高,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一些失独家庭、失独老人的出现,关爱老人、帮助老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重阳节注入时代价值,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

​    应该说,现代的敬老节,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发明”,但这种“发明”并非凭空而造。传统以登高避祸为中心的重阳节,本来就有祈祝长寿的内涵。所以从“登高节”到“敬老节”,其文化意义没有与传统断裂,反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在目前的环境里,既然​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被称之为“老人节”,像现如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多远离父母工作打拼,但到了重阳节,回家陪陪老人聊聊天或逛逛公园,等等。

    既然这​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节日。据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点二六,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迎来重阳节,别有一番感受。况且,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些个地方为老人举办了重阳庆典,这样的活动形式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学习,但切莫流于形式。

    不过,说起​关爱老人的问题中,任何人从来都没有什么借口。而重阳节,正好是普及关心关爱老人这一社会价值理念的最好时机之一。具体来说,个人或家庭层面,即作为子女,我们要常回家看看。这常回家看看是最基本的要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经对老年人的家庭关怀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等,简单来说就是“常回家看看”,这也体现了重阳节写入法律的初衷。

    当然了,这样一条法律规定的影响力,并不是体现在强制力上,它更多的是在提醒国人的义务。当下社会是快节奏的转型社会。生活让许多孩子远离自己的父母。但无论身在何处,任何人的心灵港湾都会在父母所在的那个家中。正所谓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每个人对于父母的爱不应该会变,同时切莫忘记“子欲养而亲不待”式的悲剧。

   总而言之,人们对重阳有着一份轻视;剩下的重视里,充斥的又多是风雅的印象和感受。而重阳节的初衷和真意,却隐没在现代的喧嚣里,鲜有人晓。是时候重新彰明重阳所蕴含的厚重内涵的时候了。因为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中华自古以来所承续的大传统,还是现代社会所急缺的药。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倘若说,​重阳节作为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每逢重阳节,很多人都会念这样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谨此表达着亲情的眷恋及思念。






    于2017年10月27日记​

 

时评|重阳节该如何尊老爱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