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学生欺凌缺乏环境净化

(2016-12-17 07:50:19)
标签:

时事评论

学生欺凌和暴力

杂谈

分类: 2016年

    据教育部网站12月15日的消息说,日前,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溺水、事故、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预防与应对,教育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及时打击涉及学校、学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专项督导结果将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特大重大学校安全责任事故,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调查处理。对违纪线索,交纪检监察机关调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而对于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隐患排查与整治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安全预警公告情况。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开展学校安全检查与动态监测,及时分析和评估安全风险,提出预警信息情况。

    的确,对于​校园这本该是阳光、安全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校园里的暴力与欺凌事件却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而且校园暴力也被称为校园欺凌,主要指学生在校园里所遭受到的主要来自于同学的身体、语言、安全、心理上的威胁与伤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校园暴力的高发期。一般来说,这校园暴力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而随着互联网等新的社会交往形式的发展,近些年来出现了网络欺凌这种新的校园暴力形式。

​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但是问题在于​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而且,这种遭遇到校园暴力,是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也恰恰是应为校园暴力不仅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而往往是在此之前,对于追责者“心太软”,特别是对于警方来说,这类事件是常见的,可是处理往往最终是大事化小。只要当事人不愿意追究,或者是施暴方“花钱买原谅”,施暴者就可以逍遥法外。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换句话说,​人们往往习惯“忍气吞声”。很多校园欺凌案,受害人并不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反之,一般是网友发布了视频、图片等才曝光。那么,受害者为何自己没有报警?这就是畏惧心理,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被打了不吭声,寄望也许施暴者出了气就过去了。

    事实上,忍耐就是纵容,不管原因是什么,对这种行为都不能纵容。即使是被打者有错在先,也应该是“一码归一码”,毕竟在众人“看戏心理”,助长施暴者气焰。诸如像前些时日北京中关村二小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自曝光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尽管中关村二小在其说明中否认此事涉及校园欺凌,但此事仍然引发社会关于如何治理校园欺凌的讨论。也有评论者认为,针对“学生欺凌”​究竟是不是欺凌、谁来认定欺凌、是不是校方认为不是欺凌就不是欺凌?这些是处理校园欺凌事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校园欺凌事件没有得到严肃处理、愈演愈烈,就是因为一些学校将校园欺凌行为当作“恶作剧”“玩笑”加以轻描淡写。

    在时下,诸如受欺凌学生及其家长处于相对弱势,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起结果也就是被欺凌者往往只有忍气吞声,而欺凌者则被纵容了都。况且,在调查、处理校园欺凌行为,或者在校园内也必须有合法的程序,不能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调查。由于学校也是利益相关方,事关学校声誉,因此由学校行政处理,其结果也无非是事情很可能被淡化了,甚至不了了之。像学生欺凌​这种案件的发生地并不隐蔽,很多事件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有的发生在校园、有的发生在街头、有的发生在超市、有的发生在宾馆。然而也正应为实在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管理者的视若不见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况且,在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已经不在少数,眼睁睁看着让人心寒了。时常对于校园暴力事件,不少起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压根儿是没事找茬寻刺激。施暴手法也大同小异,扒衣、殴打、拍裸照,更不乏上网炫耀“战果”者,可谓“很黄很暴力”,而且小学、中学、大学多个年龄段都有。毕竟“校园欺凌”不单会给受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最终自食恶果。倘若说,如果对“校园欺凌”放任自流,可能演变成性质相当恶劣和手段非常残忍的恶性案件。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对于“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现在一些孩子在极端宠爱中长大,其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被淡化、被忽视,甚至被纵容,就目前的环境里,现在全球流行文化中常常在美化暴力,孩子们从影视、电子游戏和书籍上,甚至从家庭、街道和校园得到的信息都是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是管用的。而相比之下,我们教育体系中珍爱生命、遵守法规和生理卫生的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惩戒都显得很无力。

    可是,在教育部门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里,对于组织实施也指出以下几点:日常监督。充分发挥责任督学作用,强化日常检查,促进学校安全工作有序进行。然而话又说回来,在​对于涉嫌校园欺凌这类行为的调查、处理,应该由学校学生事务中心进行,学生事务中心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社区代表和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并在调查中举行听证会,听取当事学生的陈述。而对于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处罚,并告知学生。学生如果不服处罚,可提出申诉,学生事务中心再成立申诉委员会进一步启动调查,根据新的调查结果进行处理。

    但是,孩子的世界应该没有那么复杂。发生欺凌或暴力事件,毕竟是极端个案;大多数班级是和谐的,大多数同学的关系是融洽的。校园暴力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在于媒体的报道或者在于这样的字眼太敏感。若说恶性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需要管制、遏制,但是也不能一发现同学间的“小打小闹”,就定性为欺凌或暴力;这些小事件不妨就交给孩子们自己解决。教师和家长不妨在“幕后”观战。面对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欺凌”事件,惊慌失措,大动干戈,或者诉诸法律,恰恰说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然,对于“校园欺凌”其实是成人世界“丛林法则”在孩子中的一个缩影,总爱欺负同学的孩子身边多半有恃强凌弱的成人榜样。所以,要遏制“校园欺凌”,孩子的家人和教师等要以身作则,做出依法尊法、平等友好、文明礼貌和知书达理的表率。诸如此类。






    于2016年12月17日记​

时评|学生欺凌缺乏环境净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