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11月13日的报道说,“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二十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在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往往与成绩息息相关。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发现,高校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而替课者大多是学生。随着需求的增加,替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校园中的灰色产业链。从单个学校到高校密集的地区,都分布着或大或小的替课群。这些替课群人数不等,多的有七八百人。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服务”的内容也从替课延伸到拿快递、带饭、替考、替党课、替早操等。而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是在校大学生。
而事实上,针对替课这一现象,各大高校也是“奇招”频现。据相关报道,四川大学曾采用“签到神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编号,上课时输入自己对应的编号,可以用来点名签到、答题、为课堂评分。南方医科大学采用了微信线上问答点到的方式,学生都要用微信实名制加入学校的教务微信平台或其他相关的商业平台。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校还采用了辅导员巡堂、设置考勤委员等办法来阻止学生逃课和替课。而且,这所谓有偿替课已经不止一次被媒体曝光批评,同学图省事,任课老师对待同学的出勤率“一刀切”成为替课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或者说,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替课“项目”中,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等公共课程和体育考试最受欢迎。当下,替课是在某些高校人人皆知的“秘密”。有偿替课每每被媒体曝光,都会引起大众的口诛笔伐,被曝光的高校自然要出面“深刻反省”,对替课行为加以整治处理,可等一阵子,类似替课又会故态复萌,卷土重来。若是说,在这相关高校管理者应正视校风、学风出现的问题,强化校规校纪,下大气力铲除校园内本不该出现的替课产业链。如果放之任之,损害的不仅是学校的名声,还有学生的未来。
不可否认,其中的问题在于如果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得知子女找他人代替上课,会作何感想?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某些学生来到高校只是为了混张文凭,不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却花钱雇人替课,真是可悲。高校替课成了产业链,学生是难辞其咎的。可是,这也从一个方面暴露出相关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老套乏味、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等问题是一些高校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替课能在高校风行,甚至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这在高校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更算不上新鲜事。其也屡见报端,为公众所熟知。
倘若说对于高校替课风行的现象,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一些大学生不懂事,拿学习当儿戏,这不仅是欺骗学校、欺骗老师,更是欺骗父母、欺骗自己,性质恶劣,影响也恶劣。也就是说,板子大多都会先打在学生身上。可过于针对学生,只会陷入“不理智”漩涡,那样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学生确实有错,但要想化解“有偿替课”成风的尴尬,还需考虑多重因素,多做换位思考。既要审视学生主观上的“思维异化”,又要顾及到让替课得以生存的现实土壤,切忌带着戾气去看待“有偿替课”成风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应是更准确的判断和方法探索。
即便如此,也有评论者认为一个高校,无论学风有多好,制度有多严明,总会有学生厌恶学习,不想上课,因为“滴水不漏”只是理想的状态,而不是现实。一般来说,这类学生是极少数的,在正常状态下不会“成风”。而且可以承认的事情,这“有偿替课”成风,学生的错误无法忽视。但是现在,逃课的坏学生却能实现从极少数到多数的转变,也就是说,有很多原本不逃课的学生开始逃课,“变坏”,并呈增长之势。这样的转变在让人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应该有所思虑。如果过于苛责学生的自身错误,显然是打错了靶子,摸不清方向。而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身处的高校环境中,这才是正确靶子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样,或者是基于以上现实,如果学校管理者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校内的“考试周”后延,将课程开设与全国考研时间适当“错峰”,甚至国家层面上能将考研放在学期结束后进行,考研“替课”又如何会成“疯”成“链”呢!以同样的视角反观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真正不知道好歹故意不去听课的毕竟是少数,而因为忍受不了教师“背书”,却又无奈选择自学、选择出逃“偷听”校内外其他优秀老师授课的也不在少数了都。学生的“思维异化”变得坦然,根源就在于高校提供的现实土壤过于温暖,舒适。这背后就折射出高校一些公共课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的棘手问题。
诸如像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课堂的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拉大,让课堂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与其说,学生替课是不情愿之举,不如说是高校畸形的课堂状态把学生赶走了,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如此一来,学生纵有三头六臂也必然分身无术,难于应付,只能放弃听一些容易过关或自己有把握过关的课程,“替课”于是产生。至于有人说“替课”形成了“产业链”,那只是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交往方式,被媒体以“抓眼球”的形式放大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不管是“替课”还是“逃课”,大都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依仗管理优势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或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
事情既然“如此荒诞”地出现了,那么学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不再是问题。现在,面对替课现象,很多高校都在千方百计地严格考勤,但我们都知道,考勤再严格,也只是留得住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还得把心思多放在高校现实环境的转变上,让现实的土壤与学生的正常知识需求进行良好的配合,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合理满足,课堂又能回归本真,替课歪风才能得到遏制。诸如此类。
于2016年11月1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