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3月7日的消息说,日前,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一位高三女生发表长微博:因自己是Les被班上三位男同学下春药,随后女生父母要报警,而三位主谋男生却继续威胁要用砒霜下毒。信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都表示震惊:“现在的高中生这都是怎么了?产生病态心理了?”目前。此事情也惊动了学校和警方,学校对三位男生记过处分。原本校园是一个宁静圣洁的场所,同学之间理应亲如家人。然而,不时发生的校园暴力以及霸凌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
其实,对于这则新闻报道的事情,应该说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学校不应该只注重知识教育,还要注重思想或者法治教育。另则就是在不少家庭和学校过于重视智育,对此已经忽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而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和法治观念的缺失,也让暴戾之气有了滋长的土壤。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
一般来说,此类问题在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潜在的威胁或大或小,一旦压抑和积累,很容易爆发,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当然也有不少的学校在给老师定的是“一岗双责”,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还要实实在在的负起责任来。而这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所想。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要想根治校园暴力还是难以实现,但除了通过法律途径有效震慑,还必须从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入手,塑造学生人格,让孩子们以暴力耻,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学校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评论认为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暴力绝不只是法治问题,更是“得治”问题。而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那还必须重视道德教化的力量,要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去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不过对于前面新闻所讲之事还有点“精神暴力”的味道,毕竟像“三位主谋男生却继续威胁要用砒霜下毒”的情节。
但这样的校园暴力也不是偶然发生的,其有着无法忽视的客观因素和外部环境。除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还跟家庭责任未能落实有很大的关系。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对孩子具有不可推卸的管理和教育责任,对孩子出现的暴力化苗头,应该果断进行制止。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担负起这种责任,而一味将其推给学校和老师,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体。
而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下,家校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最终以近乎对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自然就会让孩子处于监管的真空中。如果孩子出现了暴力问题,家长若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者会被剥夺监护的权利。相反,国内对家长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和防范责任,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优先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其把好第一道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立法干预校园暴力的优先方向。
相对于目前关于学校的法治教育课让学生有了法律意识,这只是一种防治——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怎样的行为会受到处罚。最根本性的还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行为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恶的行为。校园暴力对双方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被施暴的一方,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可能有很大影响。西方国家比较多地使用“恢复性司法”。如双方可以组织面对面交谈,被害人可以提问“你为什么选择打我”,因为他被打的时候可能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对他可能是一种必须要走出来的心理阴影。
而针对已经发生的而又没有有人致死程度的校园暴力,对于恢复双方因这件事导致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是有帮助的。校园暴力可能发生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在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地点,比如上课、放学。要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给予特别关注,对预防会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实施暴力的包括未成年人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个过程对他本身也是很好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请双方父母加入,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做法与家庭日常教育的关系以及孩子做的事情对别人家庭造成的影响。
于2016年3月8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