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年代戏《乱世书香》在京举行发布会,吴秀波、陶虹、张鲁一等主演亮相,主持人则是戴军。在现场,吴秀波回忆起自己多年前与陶虹第一次合作时尚青涩,称比自己小的陶虹为“陶虹姐”,而陶虹则对他说“孩子别紧张”来鼓励刚入行的他;他也回忆起二十多年前与戴军一起在歌厅驻唱、互相为对方报幕的经历,“每次碰见他,就觉得我要谨慎说话,就是一说话就能回到过去。”徉于旧时光回忆中的吴秀波,如今被陶虹评价为“闷骚”、“内心波涛汹涌”。当被问及粉丝们对他的评价“颜好胡茬易推倒”时,他逗趣回应道:“前两个我理解,我以为易推倒是好脾气,后来才知道是某种行为。我想我的性取向有些落伍。”
关于“性取向”的议论向来也被称之为“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对此,引发了人们对同性恋及同性婚姻的热论。赞同、反对或者中立的皆而有之。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对的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由就是同性恋、同性婚姻违背了我们的伦理道德。但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我们在做出判断之前,不妨先对同性恋或是同性婚姻有个正确、科学的理解。对概念的明确,将有助于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
而且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在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人而异。们知道,即使摒除文化或社会因素,平均来说,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行为都有差异的,例如男孩较喜好竞争性的游戏。类似的差异也能在成年时有不同性倾向的儿童身上找到吗?即人类未踏入青春期、性意识未成熟、人未有性冲动的时候--他们无法绝对肯定自己的性倾向。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就说明性倾向可能是形成於童年或更早的时候。尽管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可能影响小孩子的行为,但相比起成人而言,小孩子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始终是较微的。
如果在不同文化都可以观察到某些因素的关联性,我们就可以推断,当中的关联性很可能可以以生物学解释。在明晰同性恋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比如说我们就会发现,同性恋只不过是与异性恋的性取向不同而已,而对性取向的选择是人的自由,除此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并没有别的不同,一样的用情,一样的能够得到人类情感的愉悦和性欲的满足。那何以就臆断异性恋是合理的道德的,而同性恋就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呢?个人的独特行为方式如果没有触犯社会的利益,没有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在不损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做了自己喜爱的事又有何不可。
或者是在我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为了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幸福是道德的目的,而能够自由选择就是最大的幸福之一,自由才是进化的趋向。正当的选择是个人的精神自由,对个人选择的尊重是社会真正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很多年间,很多科学家和宗教团体的一个共同的假设是,自然以及正常人的性取向是唯一指向异性的(异性恋)。在20世纪50年代以及后来的研究使得心理学家和医生们认识到同性恋是唯一指向同性的第二种性取向。后来,对没有唯一性取向的观念开始得到接受,例如双性恋。
虽然对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科学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研究人员从社会、家庭、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3年美国已经有遗传学家首次提出的“同性恋基因”理论,为同性恋的成因探讨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同性恋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儿,无论什么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它都存在。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人类专享,甚至动物中也存在。人们对性取向遗传学的研究向来就有争议。宗教领袖认为这类研究是在尝试使同性恋合法化,而另一些人则担心与同性恋相关的具体基因知识将会打开基因工程的大门,而这正是基因工程所禁止的。但研究者认为这些担忧不会阻止科学家们解答同性恋是否具有潜在的基因因素这一基本问题。
而对于像吴秀波所提到自己“性取向有些落伍”,无非是在娱乐及其记者的一种回答,多少还是会被人认为带有一种“性取向”的娱乐性。过去人们看问题总是比较绝对,比如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一个决定不是正确就是错误,性取向不是异性恋就是同性恋。其实大千世界远非如此,可以说众多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它们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谈到性取向自我判断的方法,从时间发展顺序上帮助人们理清思路,而从具体行为方式上进行多层次分析。
于2015年12月17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