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的一则消息说, 201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俗称“国考”)正式落幕。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多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多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服务。值得留意的地方,虽然招录规模大幅增长,但是根据国家公务员此前发布的数据,本次国考报名有139.4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国考平均竞争比则降到50∶1,这是已是5年来最低,也有媒体用“最好考国考年”形容本次招录。单就最热岗位的竞争来看,本次国考报名“最热岗位”是人社部下属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技能竞赛处(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该处一职仅招1人,最终引来2847人竞争。国考最热岗位的竞争已经整体下降。
但是,在其中对于2013年度国考报名的最热岗位接近“万里挑一”,2014年度报名最热岗位接近“七千选一”,2015年度报名最热岗位的竞争比为2625:1。另外按照往年惯例,国考报名人数多存“虚高”现象,近年来国考笔试中,报名考生弃考现象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度国考,共有近141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但只有近90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弃考人群,本次考试的竞争比或将更低。
不过,针对目前体制内的吸引力仍旧存在。人民大学法学院研三学生蔡中强告诉记者,他身边就有不少同学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自己选择报考了只招一人的中国证监会打击非法证券期货局。“公务员能够解决进京户口,这对京外生源尤其重要。”蔡中强说,国考相对公平,而且是进入一个领域不错的选择。随着社会大环境在变,机会很多,公务员不再是过去大家眼中的“金饭碗”,而只是一个职业选择。应理性看待国考报名人数和竞争比例“双降”这一事实,“双降”不但反映国考热降温,也体现了考生择业观趋于理性。
毕竟在今年报名人数减少与国考政策变化也有很大关系。在今年国考首次将公考和遴选分开招录,基层公务员再参加国考的机会没有了;况且在这次招考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位着重向基层倾斜,特别降低了艰苦边远地区用人的门槛。就目前国考报名确认和缴费被“分派”到各省市,主要由当地财政的支持力度所决定,财政投入大,考务工作经费充足,可以有效抵消考试成本,考生的负担就轻;相反,一些财政投入不足的地区,考务经费缺口大,就需要向考生收取较高的考务费用。
另则在对于公共财政支持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国考费用不统一的主要原因。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在考区举行的招考工作,由中央财政全额买单、全部兜底。也有舆论则认为愈演愈热的“国考热”不正常,质问这是体制的诱惑还是制度的缺陷?其实,体制的诱惑就是制度的缺陷—正是有缺陷的制度,才造成体制的畸形诱惑。
当然也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何变得如此火爆,年年高烧不退?就现实情况而言,因受到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报考公务员也是万千出路中的一条。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职业,公务员工作稳定、有保障、福利待遇较好、社会地位较高,同时,一些岗位的公务员掌握着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可形成一种不可小觑的人脉资源,进而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隐形财富”。
而在时下的环境下,很多年轻人追求职业稳定无可厚非,但年轻人应该有更加多元化的职业追求。“稳定”的确是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第一印象,年轻人应该在职业选择上更加的多元化,当众多的精英都奔着公务员队伍而去,而不是去从事创新性生产工作,创造财富时,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恐怕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人才的浪费也会因此产生。求职者在选择一项工作时,无非是综合考量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等这几项指标,从而做出选择。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相对较好,社会地位也高,对于求职者自然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一点无可厚非。
换句话说,暂且不说这个告诫太空泛,更何况凭什么嘲笑“死也要死在体制里”除非你有比“体制”更好的饭碗,否则你难道不想“活”在体制里吗?存在的决不都是合理的,然而存在肯定是决定意识的。“死也要死在体制里”的意识,无疑就是体制诱惑所决定的。公务员这个“饭碗”不但是最有保障的“铁饭碗”,而且是最值钱的“金饭碗”,薪酬优厚、福利诱人且无风险,退休后的养老金也能以一顶三,而放眼各行各业,有哪个行当可与公务员作“性价比”? 如果再考量一下岗位所在地区的变化,以及深改、双创给年轻人带来的更多跻身精英行列的机会,那么,就算公职岗位在薪水待遇上继续锦上添花,也不见得能一如既往地吸引“150万”左右的年轻人了。
何况,现在的孩子上学还有个“大小年”之分,基于特定年龄段人口规模的变化,这样“国考”也不可能在报名人数与弃考人数上维持相对定量。更重要的是,在三百六十五行里面,任何一种职业的价值期许与社会评价,有着漫长而稳固的形成过程,谁也别指望三五年就大幅扭转一个行业在大众心理中的择业定位。即便在今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深刻左右着不少国人的行为选择。就算公务员这个行当“性价比”陡降,公众对其评价与认可,也不会在三五年之间就快速转身。如果脱离复杂而具体的语境,起码不能说明“国考”就此遇冷。也许我们希望“国考”能适当冷静下来,但这不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就能梦想成真了都。
于2015年12月2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