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早报的消息说,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11月21日晚在台北举行。“影帝”、“影后”双双爆冷花落冯小刚(《老炮儿》)和林嘉欣(《百日告别》)。人在北京的冯小刚透过现场连线特地对所有的专业演员说:“得罪了,得罪了,小刚不演了。”此外,以11项提名领跑的《刺客聂隐娘》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侯孝贤)、最佳摄影、最佳造型设计、最佳音效5大奖,成为本届金马奖大赢家。这第52届金马奖最大冷门,当属最佳男主角授予《老炮儿》的冯小刚。而冯小刚曾为太太徐帆无缘金马“影后”而炮轰金马奖不公平。但是冯小刚还是获奖了。
对于影帝影后的选择上,金马奖比往年更近一步,既拉拢内地演员又给香港演员面子,顺带还把老规矩都给破了。毕竟像金马奖的选择还是令人钦佩的。除了一两处值得商榷。诸如像从小的方向来说,它勇敢肯定了饱含情感力量的小片,对年轻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给予肯定。从大的方向来说,它很是聪明地保证了该有关注度同时还把影响最大化,于情于理也都说得过去。
另则就是金马奖的评审机制类似金鸡奖都由评委选出,当然金马奖颁奖典礼之后,评委会出来统一交代评奖的过程,而金鸡奖无需交代。这就是为什么金马奖常常让人觉得“天雷滚滚”而金像奖就通常要合情合理得多的原因,金马奖由十几个人的评委选出,而金像奖则是类似奥斯卡的机制,由选民来投票。每一年评审团出来解释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一轮一轮之后,未必是大热门和次热门鏖战到最后了都。
之前的金马奖中,也总是觉得如果从文艺演出节目来评价,这次金马奖无论唱歌跳舞还是耍嘴巴,它都还是不及格的。如果为了收视率,金马奖有必要再下功夫,精简再精简。即便是金马奖发奖代表一种美学上的肯定,它能找到独特视角去评价不同的电影。也曾看到过一些新闻报道说,像金马奖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阶段初审需要三地的独立影评人。担任评审肯定是有报酬的,这是国际惯例,不过没有大家想象的高,毕竟重在参与。
而此间在确定参与后,双方要签保密协议,对于评审细节只有等颁奖结果公布后,才可以讲。金马奖之所以专业,就在于你没有后门可以走。每个环节上的人,都是踏踏实实按照规则来办事。相对于复审和决选评委,初审评委的工作量是最大的。与别的华语电影奖项不同,金马奖非常开放,只要是用到华语对白或是有华人参与的电影都能报名。金马奖不会刻意保护本土影片,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讲几句中国话的地方,都可以报名,这点让我很诧异。等等等等。
记得内地曾参与今年金马奖评审工作的影评人卫西谛,对于金马奖的评比也是“没日没夜地看”参评金马奖的电影,看到烂片就骂骂或者看到好片也会高兴一下。基本上一部电影是好片还是烂片,前30分钟就会有个判断,因为实在来不及把每部电影都从头到尾看完。所以,你要参加电影节,片子的前二三十分钟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戛纳也一样。当然每部片子我都会做一些笔记,到时候和其他评委有意见分歧时可以讨论。
若是还记得2010年的金马奖时,金马奖从提名到得奖的影片影人以小众居多,事情从提名到得奖的影片影人以小众居多(除了影帝阮经天带来不少热闹),可以说整体关注度并不高,这事情也有媒体报道说乍看上去,金马奖仿佛真的成了一个公平问题很多的奖项,令大陆影人频频跳出来叫屈。关于金马奖保护其本地电影的声音也不是今天才出的,但是这个问题在金像奖上也常被提出,两岸三地对于其中两个奖项在力争大华语电影范围的影响下,尽量保护本地电影工业的利益和地位,这一点本来就无可厚非,而且金马、金像有各自的评审机制,金马评审机制更接近戛纳,由几个评委口味决定奖项归属,金像评审机制更接近奥斯卡,由行业协会得出获奖人,两个奖项都已经执行了数十年,可以说是华语电影奖项中比较具有公信力的两大电影奖项,至少比总是下双黄蛋的某些主旋律奖含金量要更高一些。
对此有关人士业已回应称评审投票的过程有律师监控,不可能出现任何猫腻,还表示虽然评委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整个评审过程没有任何火爆。先不说与金马接待方的争执,也不说金马执委会也是较真了一点,但先有质疑接待,后有质疑公正,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好事。关于公正问题,前文已述,这就是人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你愿意参与就共襄盛举哈哈一笑,没评上也不用太在意。您自己也说了,王老师的演技专业人士和观众心里都有数,这才是最重要的。
即便如此,这事情整体关注度并不高,但自颁奖结束后却是风波连连,大陆影人频频跳出来叫屈。归根结底,金马奖是一个有着本身评审规则和本地历史的奖项,如果以入围此奖项为荣,那么在颁奖后,也应该给予对方一个相应的尊重。需要平衡的各方势力实在太多,一个没弄好就有人出来炮轰你不公正。多年来冯小刚在卖座导演这个工作上是一直干得不错,毕竟,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那比什么借机宣传搏眼球重要的多,说到底,观众看的是作品记住的是电影,其他的也都只是浮云了都。
于2015年11月23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