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像徐峥的电影《泰囧》故事的表达上也算是紧凑流畅,不拖泥带水的。而若是从其表面上来看,对于《泰囧》的笑点好像更多是来自台词对白,或者说对于电影本身的引用,也就像盲打误撞闯进帮派交易,玩了一把黑吃黑,然后是开着吉普横冲直撞,把异国街市撞得鸡飞狗跳稀巴烂,类似戏码就是港片的翻版重演。比如说,最明显的一幕莫过于让演员穿上衣服装和尚扮女人,纯属恶搞型的性别反串,这是港产喜剧的低俗传统,也是最寻常的搞笑手法。对于《港囧》的票房预期,徐峥直言能否破纪录都不是自己的初衷,从来没有想做一部破票房纪录的电影,不然就拍3D了,注重情感的表达或希望观众读懂里面的故事。
如今,徐峥执导的新作《港囧》终于亮相银幕了都。在这里要与《泰囧》相比较的话,这次并非故意体现深度,而是想在延续“囧途”的同时,也是反映当下中国中产阶级面对的包括事业、感情、家庭在内的各种困境。这部《港囧》讲述了徐峥饰演的徐来阴差阳错娶了豪门千金蔡波(赵薇饰),但却趁全家赴港旅游之际寻找初恋杨伊(杜鹃饰),不料因小舅子蔡拉拉(包贝尔饰)的介入引发一系列囧事的故事。
对于为何选择在香港延续来“囧途”系列,这问题对于导演徐峥则在此之前表示《泰囧》后有观众建议自己去荷兰拍“荷囧”或者去非洲拍“非常囧”,等等等等。而最早就计划选择一个接地气的地方,这样能把观众的情感带入进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最终也就选择了被人称之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对于《港囧》是否《泰囧》的并非续集而是升级版,其实也不太好急着下结论。毕竟电影要想表达人到中年在囧途中打开心灵的过程,或者在《泰囧》里就讲了社会阶层里存在追逐名利、置家庭于不顾的故事,只不过因为影片中喜剧元素太多并发酵出来。
抑或,在时下的环境里像电影这种娱乐方式,是希望唤起观众对一种情怀的话,正如有娱乐新闻报道所说的那样,在很多电影重点吸引90后年轻观众的时候,这《港囧》定位的主要观众群体却是70后、80后。毕竟电影内涵多了,笑点却少了的同时,也使得《港囧》里充斥了大量港片元素,这些元素无疑会勾起70后、80后的回忆,但是年轻的观众如果没有港片情怀,就很难对其产生共鸣而已。然而,又恰逢中秋三天之后刚好是国庆长假,这也算口碑效益是否能像《泰囧》一样发酵,并最终助推票房就还是个未知数了。
另则不可否认的是导演及演员徐峥,也是属于自视比较高的演员,当然他也有这种资本。毕竟像他心里还是在用艺术标准衡量自己,也希望别人看到的不只是他在影视剧里的那些表现。而他那种夹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也流行和滑稽戏的沦落是因为内部文化的丢失。原先的滑稽戏为什么好看?却也在它有坏人、有黑社会、有地痞、有流氓、有叫花子、有妓女,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一样,就变成滑稽戏里没坏人了,没坏人就丢掉很多本身应有的元素,就觉得不滑稽了都。
其实,在这年头做喜剧挺难的,不好笑的话失去了喜剧的意义;好笑的话人家说你是老梗段子合集。但不管怎么样,让人觉得能让你爽的就是好电影而已。问题还是在于继《泰囧》之后,徐峥和他的喜剧片,早已成了一种现象。或者像他此后主演的宁浩导演作品《心花路放》中,同样让人笑得乐不可支。市场对徐峥作品的期待,笑点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此前在北京发布会时,他曾说,对于电影要埋多少笑点,每个笑点大概值多少票房,都有过认真的调研。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其实这样一个主题没有发酵出来,或者说它讨论得还不够,所以也就就觉得我很希望在这一主题上再有所升华。而为了这一目的,他甚至在过程中不断舍弃一些笑点,要降低一些“笑果”,怕就怕在前面笑得太嗨了以后,观众可能就会沉不下来,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平衡——你不要看今天我们在校园里效果那么好,但到了电影院里面不会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当然它也不会全是影评人媒体人看的时候那么严肃,它差不多就是在两者效果之间觉得那是比例比较好的。
如果给徐峥定“关键词”,除了“笑点”,另一个目前大概就是“票房”了。华语片票房冠军宝座,他坐了不短的时间,而在《捉妖记》破自己纪录时,他甚至还特意做海报恭喜新冠军,能凭新片夺回宝座吗?这样反而让其现在没有压力了吧,因为《捉妖记》票房太好了,都破了《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了,而《捉妖记》和《速度与激情7》也都是3D电影,所以在意的也只是观影的人数或者次数而已了都。
于2015年9月2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