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羊城晚报的新闻说,近日,一位广东肇庆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读初一的女儿开学领到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出版的英语课本里出现了大量广告内容,此事引起不少网民热议。央视《是真的吗》记者最近调查发现,教科书中夹带广告的情况确实存在。对于在教材中夹杂广告的行为,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封堵漏洞外,还必须加强行业监管,这不仅包括对广告商、出版社的监督,还应有上级主管单位对地方教育部门的问责、追责。
在时下的环境里,广告的确是无处不在的,当然不想看我们可以扭头就走,但是教材上的广告却让学生们在“无法关闭”的现实中被迫直面。商业社会,教育也不能不吃不喝,但是有些原则我们必须坚持,有些地方我们必须守护。早在2011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就明确规定,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
尽管由于教材之公益性质,不能像纯商业出版物定价那么高,然而一方面因为教材销量很大,即便利润较低也因多销而收益不菲,另一方面教材出版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政府还会有财政拨款。教材出版怎么可能“受穷”?课本中“插播”广告,教材出版部门未免太利欲熏心,叫人不得不怀疑其职业操守不保。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初中课本出现诸多广告究竟受哪些人操纵,里面存在什么猫腻,多少昧着良心的不当进账被人瓜分……这些皆有必要顺藤摸瓜调查清楚。
而在今年9月30日刚刚征求完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规定: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幼儿的教科书、教辅材料、练习册、校服、校车等发布广告。教材的编印、审查、采用等都应该存在完善严肃的审核制度,那么这样大发广告的教材是如何混进学生课堂里的呢?使用什么教材应由当地教育局说了算,难道领导们在盖戳拍板的时候就没有看一眼吗?还是眼睛被“阿堵物”挡着了?即使两者之间没有利益纠葛,相关部门也难掩失职之责。
或者说,对教材的印刷、发行、使用负有监管责任的教育部门,如果能够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可能发现不了教材中夹杂的广告,这在于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是否到位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问责机制是否有效。至于教材夹带广告事件中可能涉及的权钱交易问题,就更应该依法严厉查处,还教育一片清朗的天空。
换而言之,对孩子来说他没有理性的判断能力,通常书本上说的是什么,他更加确信是真的,这样就导致他们容易书上讲的好,那么我就想去买,这样一来就可能引导他的一些商业消费。而且对于单纯导致商业消费还好,要是因此影响到孩子们价值观的养成,问题就更大了。而且出版社的这种行为究竟是“售后”还是“广告”,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了图片后自有评判。
现在,众多广告竟然以“打包”的方式公然“杀”进英语课本,并且一路顺风被送到了学生手中,某些人的严重失职被暴露无遗。而在这种失职背后,极有可能还藏有权钱交易的猫腻。因此,按照广告这条线索,顺藤摸瓜,将幕后的失职者、腐败分子逐一揪出来,依法进行惩处问责,就显得势在必行。否则,公众是不会答应的。
因此,我们在呼吁严查严惩这起事件,痛打失职者屁股的同时,更希望相关部门能深入进行反思,查找制度上的漏洞。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教育部制定了“不许在教科书中打广告”的规定,但相应的罚则却没有跟上,更不用说设置带有“高压电”的罚则了,这直接导致了某些教科书出版者、发行者、接受者的胆大妄为。
另外就是说教材出版不能秉持职业操守,出版者都钻到钱眼里去,又何以保证教材质量过硬?事实上,近些年教材编撰不严谨以致漏洞百出乱象,已是屡屡发生。诸如标点符号乱用及错别字频繁出现,历史人物生卒年限与服饰着装混淆等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更有编撰“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之类纯属虚构故事欲达励志效果的南辕北辙等,都早已备受公众诟病。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训练功能,更承载学生精神品格塑造使命。假如教材质量没有保障,不但导致知识传授误人子弟,而且会给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不利于塑造青年一代的健全人格。
当然,对于教材出现广告并非孤立事件,它是教材编撰与出版出现问题的持续与延展。职能部门应以此为切入口,对教材出版行业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让那些利令智昏的失职渎职者承担责任。教材理当驱逐商业广告,由知识文化占领阵地,让孩子们的课本重归干净清爽,让教材出版远离铜臭味回归公益性。
于2014年10月23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