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小学生被逼下跪引思考

(2014-09-26 08:51:33)
标签:

时事评论

四川一小学生被逼下跪

杂谈

分类: 2014年

   据新京报的新闻说,9月23日,网友@路边社四川分社爆料“8岁男孩因犯错被逼向全班下跪”,并贴出男孩面朝同学跪在讲台旁的照片。24日,有网贴爆出下跪男孩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九义校三年级学生。四川安岳县教育局局长告诉新京报记者,涉事教师正在接受调查。

   诸如像这样体罚小学生的事情不是个案,经常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听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往往都很严厉,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社会观念也是导致体罚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体罚现象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一方面反映教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严师出高徒”的惯性体现。此外,升学考试指挥棒高悬在教师头顶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层出不穷。很多农村的家长认为:老师打人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打得太重了。就连一些学生也觉得老师打学生理所当然,认为“老师打你,还不是为你好?
  另外,对于法律观念的淡漠,也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有律师认为:对于体罚学生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和制裁,因此会导致体罚现象反复出现。在法制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者其他成人,稍微对孩子进行打骂,立刻就会有警察或有关部门来干涉和依法处置。而在中国,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并不是故意伤害,大多数体罚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缺乏对于能否体罚学生,国内国外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老师怎么办


  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消极或负强化也比直接的惩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不能总以为只是学生有错,而自己就绝对正确。很多错误的发生都不只是单方面的或者说,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孩子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还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的,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抽烟,有的学生会赌博……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应该校纪处分的就校纪处分。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纠正。
如果学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班规和校纪的有关规定来处罚学生,那么让学生受到惩罚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这就是“法治”。学生最初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得到校园中“法”的及时纠正,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法”的观念将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法制教育。我们的学校、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有着一种所谓中性看待。你不能说这种现象对,也不能说它错。老师体罚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成才,是为学生着想。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来看,有着一种异样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体罚是恨铁不成钢的表露。我觉得我们不是看待老师是否会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在小学至高中阶段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种体罚的程度,如今是法律世界,学生有他的人身安全法。体罚过度,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做错了。最好是做到不危及学生人身,又能给予学生提醒,告诫,帮助。老师可以适当的“罚”一下学生,但切记不要涉及到“体”。

   而且,对于进入了校园的每一角落,也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严重。在人们大力提倡师生做人格平等朋友的今天,还有许多教育者运用与现代文明极不协调的原始教育方法──体罚,学校中的暴力事件触目惊心。这些现象与师生的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师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学会在竞争机制下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就是说,德性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发展必须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一作用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于2014年9月26日记

 

时评|小学生被逼下跪引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