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视评论电影亲爱的杂谈 |
分类: 2014年 |
当一个人经历过感情的人都会明白有时甜言蜜语也是谎言。世界上早已经没有海枯石烂。恋爱的时候说一下也不过是活跃气氛。一旦分开,谁还要在意谁的海要枯,谁的石要烂呢?常常听说,男女朋友分手时候,总有一方会跳出来说:“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不能骗你……”恩?可是如果真的那么喜欢一个人,怎么舍得他或她听到最残酷的真相?也就这样,让影片不止感动催泪那么简单,法理与人情的矛盾、每个社会视角的态度、被拐小孩和父母的情感割裂与修复,并非虚言,她的表演堪称本片神来之笔,非常惊艳,不施粉黛刻意扮丑对其来说并非真正挑战,来自偷偷带大孩子的“母亲”角色,情感内心戏被赵薇演的动人心扉,可以这么说,你从未在大银幕上看到赵薇如此鲜活的角色,一个失去孩子,却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农村母亲。
在看完电影《亲爱的》之后,觉得是用简短的故事将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盲童、肥胖儿童、聋哑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串联了起来,而《亲爱的》只是选取其中“被拐儿童”这一片段,将其进行深度还原与挖掘,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电影《亲爱的》很像前不久上映的公益电影《有一天》的“精选升级版”。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采用的分段式叙述方式,这是一个太适合交叉剪辑双线并行的故事了。两条主线清晰分明,一面是黄渤夫妇一次次扑腾于希望于绝望中的寻子之路,一面是人贩之妻与孩子重建新天伦的“温馨”生活,导演却偏偏选择让故事成为两个独立存在的断层。为此,招致不少“转折突兀”、“情节脱节”的诟病。陈可辛说这是他故意为之的“任性”,想要给自己一些作为导演的新鲜感和挑战。选择怎样讲故事是导演的权力,看客们有人觉得突兀,但不妨就这这样的“流水账”式的叙事感受“命运车轮滚滚向前”的粗暴与无力。
然而,电影《亲爱的》也呈现出集体意志的暖心和堵心,那里也有一个民间组织,即失孤父母组成的互慰团。他们的口号无非只有两个,一个将找孩子进行到底;另一个是为了坚定此信心,不再生育。但这屡屡激动人心,且鼓舞斗志的宣言,最终也只停留在口头之上。发起人韩德忠,在绝望中,违背了他的信誓旦旦,他要极为痛苦极为艰难地再度成为一个“父亲”。料想,他在湖光山色中所创建的互慰团也会因“领导者”的食言而将名存实亡。在影片中也有着分段电影的框架,讲了两个具有关联的寻子故事。
但影片最为幽深的表面,还是放在了赵薇出演的农妇李红琴身上。首先要赞赵薇在《亲爱的》中的表现,不复光彩,却更见光芒。她那并不顾盼生辉的大眼睛,荡漾着富中国乡村特色的忧郁、坚韧乃至由顽强的生命力所带来的浑茫。显然得益于她的家乡话,使她较为轻便地进入角色。但真正的功劳还得归于剧作。她扮演的李红琴,是其从影以来,看似简单,又很难一言蔽之的角色。更是全片中最见血肉和筋骨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把无辜写在脸上的,实际应明晓整个犯罪过程的——人贩子的家属,看着简单,实际却有着需要观者自行填充的欲语还休,且夹藏着本片作者陈可辛颇难体察的,那份专属港人的大陆情结。
如果说电影对于其他角色是精工细画,到了李红琴这里却几乎是泼墨写意了。因为这个角色,要承载的意义太多,任何的小细节,都会流于刻意。而她的命运,是所有观众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个人处于那个位置可能都会不知所措。所以导演就让观众远远的看着她,几乎没有正面近距离的特写和小表情小细节,全部都是斜侧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员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握来表达。这种时候,赵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发挥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个人就在李红琴的状态里,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情绪里,真实的东西总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实到只言片语就让你看到她的心。
用理性的视角陈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这里没有大悲大喜,更多地用细节体现人情世故,每一个主要角色的背后都有揪心的一面,或许让你温暖,或许让你无奈,或许让你感动,演员们的表演确实让人叹服,痛苦流涕和情感流露的表情瞬间,都能立马融化你的新房。可惜的是这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断断续续,总会让人憋得慌。片尾的纪实画面和合伙人的大头贴一脉相承,北上的陈导继续玩转现实改编题材。在寻子之外满是对制度规定的吐糟;借律师之口说出国人的缺点即是不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影片选取被拐与拐的两个家庭作为视角来继续弘扬这一看问题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