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六集《秘境》中,讲述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或者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毕竟在时下那高速流动的时代,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处何方,夜深人静时都会萦绕于怀的仍是对家的想念。大味必简,而这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运用平实的情感,却也展示了生活中最原始最真实的东西,从而让人想起母亲和故乡,想起了传统和国家,找到自己生活的根基。家的味道,是流浪在异乡的游子心里无法替代的味道。
既然在这一集里定位为“秘境”,那么不论在美食、美食产生地、以及美食制作法,就当着力揭秘或解密。也恰是这样刚性的内在逻辑,决定着片子本该在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食物、及其藏身地和制作法上下功夫。可那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身体力行的体验,精细入微的备课,甚至是大量金钱的投入。没有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休谈“秘境”。而像华子鱼的主题就是保护和收获,人和自然、食物永远是一个正三角形的关系。宁夏的贺兰山羊肉,是人工复制的秘境,当环境发生危机的时候,人要保护环境,又要提取食物,如何在当中取得平衡是关键。
然而,那些不为人知的美食,即便是隐藏在深山老林或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地方是美食的末稍。而片尾又抬出繁华都市香港也有美食秘境,先就一个自乱定位与阵脚,到底是秘境是啥?是美食本身吗?还是藏美食的地方呢?抑或是烹制美食的方法?等等等等,这些个都让观众不清楚,不妨说观众之所以不清楚,恰因制作的不清楚罢了。
举个例子来看,诸如像华子鱼生长在内蒙的达里诺尔,好像生长地是秘境,再看介绍,又说此鱼四年才长十五厘米,似乎又说鱼本身就是秘境。其实,类似的野鱼或食物,各地多的是。如南方湖泊多一种鱼,永远一两厘米长,俗称“千年鱼”,捞起来炖煮都不成,只能油炸了吃,吃的人一顿可吞下百把条,那才是秘境。
像鸡纵菌是白蚁产出的孢子生成,这种美味非常稀少,当地人在带着我们去森林里挖鸡纵菌时特别强调,这种菌子不能深挖,如果挖深了,底下的白蚁窝就毁了,明年这里就不会再有鸡纵菌出现。这也就说明了我们人类与食物互相供养、保护的一种关系。还有内蒙古渔民,他们会在华子鱼产卵的季节铺下稻草,以保护鱼卵不被鸟类和水流破坏。
这样一来,也就难怪不少观众评价这一集在秘境之地,不断在寻找食材看起来抑或更像是《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科教片。如果说《相逢》最大的亮点是美食与人文故事的完美融合,这《秘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强调环保的人文意识以及高科技拍摄手段下对食材寻找过程的展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二季,主要讲述主食。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将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东江娃于2014年5月25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